作者:秦莉
“手工艺的价值,在于守望传统,留住乡愁,更在于匠心的传承,创造价值的延续”山丹县非遗木雕传习所传承人赵振龙,连接起匠人与手艺,传承匠心文脉,寻求建立传统与当代的连接,从材质、工艺、艺术语言、文化思想内容等各方面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再造传统技艺,呈现具有中国智慧的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康养系列的养生工艺品:红枣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康养系列产品。
完善工艺理论
研发康养产品
当前“亚健康”状态正困扰着全球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全民养生时代已经到来,山丹县非遗木雕传习所顺应时代需求,以养生材料与工艺品相结合研发了红枣木系列养生理疗产品。
红枣木俗称红花檀,木种纹理清晰,质地坚硬密实,色调浅红或暗红,皮层淡黄如金,抗拉强度是核桃木的三倍并且不开裂、不空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木质。经北方气候洗礼,经木蜡油或桐油轻拭,便自然,美观,彰显其至美的天然。枣木,虫不易蛀,古代刻书多用枣木雕版,《本草纲目》中有枣木“能通经脉”的记载,因该木种稀少,木料上乘,所以更显珍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更适宜做康复理疗产品的原料。
山丹县非遗木雕传习所完善工艺理论,传承核心技艺,以红枣木为原料,结合其中医理疗和物理疗法,研究开发的红枣木加热修复颈椎枕,艾灸熏蒸仪(多功能坐便式),减肥棒(足疗艾灸健身)等系列产品,起到熏蒸、按摩、中药理疗祛风散寒、物理自然牵引修复等作用。掀开了新一轮的养生文化品牌建设。
提高工艺品用途
打造文化品牌
“一个创意,一件新品,反复之中得经过多少次的设计制作与反复修改成型!成败与否,想法就是动力,坚持不懈!”怀着对地方文化的一腔热血和手工艺品创作的喜爱,赵振龙坚持从事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年,他创办了石木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搜集、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设计、研发、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工艺品外观形体富有设计感,并在这些红枣木制品上雕刻具有古典艺术图案,力求达到现代文化与古典艺术的完美统一。
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在传承者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他们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用工匠精神点亮企业之魂,铸就精英之梦。目前,石木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被列入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评为山丹县级专家科研工作站,木雕传习所,拥有县级专家科研工作站、木雕传习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县级专家科研工作站等资质。
加强创新,营造传统
手工艺的需求氛围
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将传统手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转移,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意现代化之路。通过技术集成,开发红枣木颈椎、枣木腰椎加热修复枕、减肥棒等枣木系列养生产品10多个,建立枣木康养产品体验中心平方米,制订红枣木康养技术规程5个,在山丹县社区、乡镇卫生所为重点布局养生理疗体验点20个,构建区域县、乡、村三级康养服务网络,治疗缓解颈椎、腰椎等病痛患者人次,辐射带动更多具有颈椎、腰椎、妇科疾病、肢体关节寒冷、屈伸不力、疼痛等病症的亚健康人群使用,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传统
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未能发挥应有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山丹县鼓励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用好非遗保护政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着力打造非遗扶贫工坊,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研发中心设施功能,成立了非遗研发中心,为非遗传承人建立特定的销售网络,提高手艺收入。
现已建成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2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工程师。整理上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6名非遗传承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山丹工匠”荣誉称号。完成“非遗工坊”国家级非遗产品销售平台入驻工作,借力“全国各大文化旅游展会”“非遗日”,结合“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焉支山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化旅游活动,策划打造文化体验旅游,推动非遗文化逐步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成为文商旅融合的重要支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