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也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山丹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深度贫困乡村、特殊困难群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铆足劲攻坚,憋足气冲刺,保重点、攻难点、补弱点、通堵点,勠力同心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年实现了“插花型”贫困县脱贫摘帽,13个重点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截止年底,山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29%下降至0,全县向全面小康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产业扶贫结硕果
走进山丹县大马营镇的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一股浓浓的药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几辆大型机器在基地中来回穿梭,工人们有的捡拾药材,有的合力装车,呈现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当问起今年的长势和收入时,基地负责人张建沛高兴地给我们算起了帐,“今年的中药材长势普遍比去年好,价格也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每亩地收入达多元,纯利润有多元,对于今年的收入,大家都挺满意的。”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群众实现长久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该县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以建立带贫减贫机制为核心,着力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夯实持续稳定脱贫基础。制定《山丹县年—年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和《山丹县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蔬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优质牧草、肉羊肉牛等特色产业,全力支持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的增收小产业,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牛、羊、饲草、中药材种养量分别达到3.万头、.1万只、1.24万亩、4.06万亩,累计发展“五小”产业户,落实资金.92万元。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建立良好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支持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发展、参加务工等享受分红。
走出家门勤致富
山丹县是劳务大县,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今年,该县克服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提前谋划,主动作为,精准打好就业增收“组合拳”,努力减少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的影响。上半年疫情形势好转后,该县立即开辟“绿色劳务”通道,开通“点对点绿色劳务专车”,建立部门协作联动、乡镇村社统一作战的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劳务输入地及用工企业(单位),统一组织劳务输转,有力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返岗务工就业,有效增加务工收入。
对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项目以工代赈吸纳一批、扶贫车间就地就近雇用一批、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办法,推进龙头企业、村办合作社,分时段、分散灵活地复工复产,安置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新增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全域无垃圾治理,给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添置了稳定“饭碗”。
“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至少能有元左右的收入。”正在山丹县海兰达服饰扶贫车间缝制衣服的大马营镇中河村村民陈芬手下一刻不停,她说,“不用外出打工,能按时上下班,给家里人做饭不耽误,心里头踏实多了。”
目前,全县累计输转劳动力6.2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输转人,共为人有组织输转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劳务奖补、生活费补助等.9万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线上招聘活动,征集岗位3个,为69家用人单位和名劳动者提供了务工对接。
乡村面貌焕新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山丹县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走进老军乡硖口新城,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排排崭新住房俨然整齐。来到村民孙志国家里,庭前敞亮、屋内整齐、后院里干净。孙志国说,“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到处可见各类垃圾,房前屋后堆的都是柴草。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每天街道有人扫,垃圾有车拉,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和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很干净。”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围绕消除“视觉贫困”,全面拆除危旧房屋和残垣断壁,集中整治村庄巷道和农户庭院各类乱象,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全县各乡村呈现出“绿、美、净”的生态宜居画面。该县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建设,制定下发《山丹县年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整村推进改厕示范村60个,新改建卫生户厕座。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行四级包联制度,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14乱”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创建清洁村庄37个,发动群众人次,累计清运各类垃圾.5吨,清理沟渠公里,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坚持“一户一宅、主附区分、拆改并举”的原则,聚焦农村危旧空置房、破旧圈舍、残垣断壁等“视觉危房”,全力推进农村危旧空置房拆除和腾退复垦工作,切实解决“视觉贫困”问题。至目前,全县摸排鉴定危旧空置房户,拆除率达到%,其中腾退复垦户。
通讯员钱大伟图/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