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郑朝华通讯员高伟
初冬时节,走在山丹大地上,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县城,还是静美的乡村,处处都是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丹县围绕为民服务解难题,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以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为切入点,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丹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
“小网格”形成“大格局”
“天天下网格,收集社情民意,办理难事琐事……”让群众享受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便利,离不开网格员这个居民最熟悉的服务者,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百姓身边,编织着民生幸福网。
“小网格”拉动“大治理”。目前,全县划分为8个一级网格和个二级网格、个三级网格(社区网格27个),将辖区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服务,并为每个网格管理员配备移动终端,与基层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套,实现了信息、图片、录音、影像等短时间内在移动终端和基层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间互传、互通,实现社会治理的零距离和“面对面”,确保各类信息的及时采集更新、事务的便捷办理、纠纷的及时介入化解,形成覆盖村社、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小矛盾”调出“大和谐”
东乐镇大寨村柴某侵占集体土地多处,这已成为村民主要矛盾的根源,大寨村“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为主体的三团成员通过多次入户,反复批评与劝导,终于让柴某思想上根本发生了改变,违章建筑顺利被拆除,没有让“小矛盾”成为“大矛盾”,得到了大寨村村民的一致点赞。
如今,在“三治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中,以“各方协商共同治理”理念,着重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综合协同作用,促进各治理主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将“三治”建设体现和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民间矛盾纠纷起,化解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7.1%。“三团”监督执行重点工程多项,评判不良现象多个,帮困实事多件。
同时,山丹县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全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纵向上细化明晰8个乡镇、个村(社区)职能,横向上靠实23个参与协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行业部门同频共振的全覆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化“堵”为“疏”,中心成立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了从受理交办向就地调处、从单打独斗向联调联处、从一般调解向依法调处、从被动参与向主动议事、从各方稳控向多方维权、从“无序上访”向“法治信访”六个方面转变。至目前,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起,调处成功率在98%以上,走出一条通过调解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呈现社会治理新成效
“小治安”迈向“大平安”
如何提升市民的安全感,社会治安防控是第一道考题。山丹县以“立体化防控”作出了回答,既要防得全面,又要防得仔细,才能编织好平安之网。
近年来,山丹以点线面齐抓共管为抓手,盘活警力,优化资源,确保社会面治安持续稳定。紧盯商场、广场、车站、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依托现有路“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探头,将治安警、巡警、交警、特警等警力全部压上街面,“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处突”,推行天(视频监控)、地(警务巡逻)同步联动,一点触动,多方响应的“鼠标指挥警务”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全天候加强社会面的治安管控。组建完成了50人的县公安局反恐防暴应急处突队伍,开展反恐应急处突集结拉动演练4次,以练促战、以练强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抓好巡逻防控的同时,深入开展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按照“深度排查、全面见底、滚动式排查、常态化整治”的总体要求,在全县摸排出治安突出问题居民小区,逐一进行整治;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校园警务室38个,检查校园及周边,对发现的治安隐患及时消除;加强对重点区域、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摸排核查,源头预防和减少治安风险隐患。
毫无疑问,平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街上从容的脚步,是人们脸上的笑容,是井然有序的交通,是宁静祥和的氛围,是甜蜜温馨的梦境……在平安的背后,则凝聚了政法系统无数人的汗水。随着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日益推进,法治山丹、平安山丹建设的不断深化,变化在老百姓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展开,正在描绘着一幅幅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