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大家熟悉的一首歌,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又叫“山丹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它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

本组图片拍摄于年夏,抗战胜利的前夕。图中呈现了当年山丹培黎学校学生劳动生产的景象,拍摄者是英国科学家、社会学家李约瑟。

山丹城外

年夏日,从公路上远望山丹的城墙。此时,城墙之外的麦田已经成熟,一些培黎学校的学生正在收割麦子。远处的城墙之上巍峨的北城楼。

挖掘水渠

四坝滩上,一群男女正在开挖水渠,打算将川口河的水引入灌溉田地。可以看到当时的四坝滩非常的荒凉。

种植树木

四坝滩是河西走廊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被称为“史前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转站”。古时候,四坝滩还是一片茂密的林地,后来大树被砍伐殆尽,这里也慢慢变成了一片蛮荒之地。

收工回校

傍晚时分,参加开挖水渠的学生扛着工具走在回校的路上。当时培黎学校在山丹开辟了三处农场,其中有一处就在四坝滩上。

维修卡车

两辆卡车进城之后,很快就来到了靠近城墙的山丹培黎学校。这些车辆隶属于工业合作委员会,此时,司机正在检修车辆,旁边蹲在一名观察学习的学生。

工业合作社

培黎学校的窑厂,墙壁上有“工合”标识。民国时期,我们大部分工业都在沿海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这些地方被侵占,日本人对这些工业进行肆意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中国后方军用物资越来越紧张。工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的。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用来弥补军需和民用商品的缺口。

玻璃工厂

直插云天的山丹培黎校办工厂的烟囱,位于工业合作社的入口处,烟囱上面有“培校玻璃”的字样及工合组织的标识。

面粉厂

培黎学校的面粉厂,建在一条小河边,利用水力推动石磨制作面粉。小河不宽,两岸有很多大柳树,风景优美。树下一名男子背着手经过。

搬石头

几名男生正搬动大石头修筑水坝,增加水流的速度,以提高面粉厂水磨的运转效率。

做煤饼

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做冬天里要使用的煤饼,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一样的帽子,身边驾着一面排球网,远处可见山丹的城墙。

粉刷工

两名负责粉刷学校墙壁的男生,所使用的材料是白石灰,他们光着膀子,虽然弄得浑身都是白灰浆,却很开心。

水电工

学校准备建一座浴池,这几名男生帮助打地基。他们手里拿着不同的劳动工具,有大铁锹和长柄铁耙,还有两个孩子拿着粗细不同的水管,说明当时就已经使用上了自来水。

鞣制皮子

两名男生正在加工皮革,将皮革铺在一根圆木上,用刮刀仔细去除皮革上的杂质。这些皮子是许多皮革制品的原材料,比如军用皮带、枪套或皮衣。

室外课堂

正在室外阳光下学习的培黎学校的孩子。他们的年岁参差不齐。当年山丹培黎学校的学生都加入了“工合”运动中,用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建立起来各种小工厂和加工作坊,并加班加点地工作,缓解了前线军队和后方民众的物资需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