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滹沱河,是红色的。
她红的,像一条飘带,像血液,像一抹彩云,像崖上山丹丹花,像爱情。
始终有一把心锁,锁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爱情。那里有最打动人的故事,最难以忘怀的红色印记。我们的革命先辈,在滹沱河,打开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绵绵情愫,像这潺潺流水,绵柔,甘醇,勃发着青春生机。
也许,现在一些年轻人感到疑惑,革命是轰轰烈烈的牺牲,爱情是绕指优柔的缠绵,这两者,似乎水火不相融。但在那个烽火硝烟的那个年代,他们确确实实演绎了真爱,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滹沱河作证!
王光美是单独到枣园刘少奇窑洞的。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延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那温暖的窑洞里,有着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谷穗与民歌的天空,流动着红色的抒情诗。
将近春节,革命圣地的红旗漫卷,洋溢着喜庆,歌声此起彼伏。刘少奇为了款待她,从抽屉里拿出几只放得有点发黑的梨子。这在寒冬的延安,算是很好的水果了。
王光美用身上带的一把小刀,一圈圈把梨皮全部削掉。她削的梨皮很完美地连在一起,这样刘少奇感到很惊奇,看着眼前这个娟秀,亭亭玉立的妹子,这位职业革命家感到了一种青春活力。
从延安到西柏坡,那条长长的相思红线,将两位革命者系在一起。年的8月21日,美丽的滹沱河畔,27岁的王光美和50岁的刘少奇举行了俭朴而又热闹的婚礼。
滹沱河婆娑的杨柳,吐着馥香的稻田,开得娇媚的红蓼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这时,人民解放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西柏坡,领袖们忙碌而有序。这一天,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王光美从上午等到中午,从中午再等到下午,刘少奇仍然在伏案工作。直到傍晚,刘少奇才把秘书齐建华找来说:“我今天要成家了,王光美同志不好意思,你们去把她接来吧。”
齐建华他们把“新娘子”王光美从柏里村接到西柏坡时,已是星月满天,月光映照的滹沱河,轻轻翻动着喜庆的浪花。
晚饭过后,刘少奇小院群贤毕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兴致盎然地来到少奇住处,向他们表示祝贺。外事组的姐妹们,热情地为王光美张罗喜事,她们从集市上买来了鸡蛋、奶粉和红糖,做了个大大的喜庆蛋糕。王光美和外事组的几个女同志找来刀子、盘子,兴致勃勃的为大家分切。
伟人亦多情。窗外绿树浓荫,大院笑声阵阵。西柏坡,敞开朴实的心胸,灿烂的阳光,抚摸那段历史。多少次我来到西柏坡复原的刘少奇旧居,似乎依然看见那朴素的洞房里,红烛摇曳,人声鼎沸。
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婚礼别致而新潮,其中一个节目,让新婚夫妇同吃一个苹果,引得乡亲们开怀大笑。大家在这普通农家小院前的一个打谷场,专门举行了一场晚会,大家跳舞,唱歌。王光美和工作人员,率先唱响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
“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领袖和乡亲们开心的笑声,爽朗而清澈。收获时节的西柏坡,一派喜庆欢乐。
刘少奇旧居的那棵古槐依然苍翠,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述那段红色历史。
站立滹沱河畔,总会想起诗人边国政的那首诗歌《对一座大山的询问》:“我们盼呵,盼你峰峦映入群山的画屏。我们盼呵,盼你溪流汇入长征的洪波……”
悠悠滹沱河,见证着一对对革命者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纯真爱情。
在西柏坡,在这美丽的滹沱河畔,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同期结婚的还有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和韩桂馨夫妇,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杨丽三和李琴夫妇,新华社廖盖隆和李逢茵夫妇,著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和李钰夫妇……每个婚姻的背后,都这他们对滹沱河,对西柏坡挥之不去的深深情结。
滹沱河的夜色总是多情。
年,早春的滹沱河畔,月色朦胧,树影摇曳,凉风习习。一对革命恋人忙完了手头工作,相约来到这里。沿着河畔西柏坡村蜿蜒的小路,漫步徐行,他们谈理想,谈文学,谈革命,面对着潺潺的滹沱河水,互相倾诉着对眼前恋人的爱慕之情。
这对恋人,就是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和著名播音员丁一岚。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村外,邓拓与丁一岚把两颗革命的心贴在了一起。邓拓随即写下了著名的红色情诗《心盟》:“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时间,定格在年2月19日。
年秋,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时期,日军纠集7万多兵力向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和“蚕食”。作为党的喉舌,驻扎在平山县的《晋察冀日报》自然成为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邓拓率领着《晋察冀日报》的同志们,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敌人的扫荡。两个月时间,他们在深山仅有5户人家的铧子尖村,7次将印刷设备坚壁清野,又7次挖出,冒着危险印刷报纸。这“七进七出铧子尖”的故事,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烽火的一段红色传奇。
而此时,善于写作,在晋察冀边区从事妇女工作,担任平山县妇女抗日救同会副主任,同时是《晋察冀日报》通讯员的丁一岚,在给《晋察冀日报》投稿时,结识了邓拓。经过近一年的书信往来,他们相约于滹沱河畔见面。
朦胧夜色,杨柳飘摇,让烽火之下的滹沱河畔有了一丝浪漫色彩。尽管早春的风时而扬起风沙,还带着声声嘶鸣,但习惯了的战斗生涯的这对恋人,倒觉得增添了几分豪情,他们在这里约定了终身。邓拓在另一首诗中,记下了这个美丽瞬间:“映水霞光耀眼新,两间一瞥欲无尘;春温秋肃凝冰火,战地烽烟自在人。”
此时,邓拓的喜悦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年3月7日,邓拓和丁一岚在平山南滚龙沟二庄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结为夫妻。结婚当天,部队首长和附近乡亲近多人前来为这对新人祝贺,俊男才女,让绵延十多里的滚龙沟洋溢着一派喜庆。尽管正处在抗战的最困难时期,在敌后战场晋察冀,在平山一条山沟里,为抗战奋斗了四个多年头的党政军民的革命浪漫情怀得到了尽情抒发。
从年结婚到年9月离开这里,这对革命伉俪,在这闭塞的山坳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浪漫和美好的青春时光。
平山,西依太行,东接平原,这个被聂荣臻元帅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的地方,隐藏着一个慷慨悲歌的巨型文化符号,凝聚在红色的骨髓里,流动在历史血液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日寇入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平山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得到了张扬。这个仅有25万人的县,就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万多人为国捐躯。这英雄壮举,也为后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移驻西柏坡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平山抗战诗作如埋藏在地核的岩浆喷涌而出,给革命史留下了一笔历经战火洗礼的宝贵文化遗产。贺敬之、邓拓、何其芳、丁玲、孙犁等等文豪巨匠,就曾活跃在滹沱河畔的平山县。
如果说这个时期诗人的诗作大多慷慨激昂,热血沸腾,那么,邓拓的“人间长此记深情”,则成为抗日烽火中的一个最美印记。掀动关于上世纪那个红色年代每一缕记忆,都会闪动出熠熠夺目的流光溢彩。
在滹沱河南岸的东回舍镇张家庄村,人们对七十年前一场婚礼依然津津乐道。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老人极想回到那梦萦魂牵的岁月。
掀动关于年每一丝一缕的深刻记忆,老人浑浊的眼睛旋即熠熠出神。
暮春,乍暖还寒的季节。在镇办公室同志的引领下,走进巍巍五龙山脚下的张家庄村,我找到了85岁的吴宝老人。虽然大病初愈,但老人依然对张家庄的那段红色历史记忆犹新。打开记忆的闸门,老人激动的话语便滔滔不绝:那是年的春天,麦子吐穗的时候,一队人马来到了咱张胡庄(张家庄的原名),起初说是文化社,后来才知道,那是咱中央电台(当时叫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的同志们呀!先是号房子,接着大队人马就住进村来,还带来了一个警卫排,他们把这只有70多户人家的张胡庄住得满满的,架天线,安装“锅拖机”,整个村里红火极了。
“滹沱河欢呼着渡船载过意中人;玫瑰花怒放开热雾亲着额头发。”吴宝老人对“老电台”孟启予结婚时门框上那副对联印象非常深刻。说起中央电台的人们,老人非常兴奋。他说中央电台的同志都很讲纪律,和老百姓和和气气,但那个孟启予就不“讲纪律”。她带着孩子,经常到老百姓家,见什么好吃的就拿了给自己孩子吃,一点也不讲客气。我都“批评”过她。但最多的是孟启予拿了自己的好吃的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她和村里的人们就像一家人,一点儿也不分彼此。说到这里,老人嘿嘿地笑了。
得知孟启予结婚的消息,“老播音”齐越便忙活起来,他找了大红纸,自己砚墨,写下了那副对联,张贴在大门口。
孟启予邀请了全台的同志和村里的干部们参加她的婚礼。那婚礼办得简约而热闹。在村民连秀家的屋里,大家围成一圈,孟启予新婚夫妇挨个给人们递糖递烟卷。
齐越主持婚礼。他先让新婚夫妻发言,接着让他们唱歌,孟启予夫妇给大家表演了《夫妻识字》。
说到这里,吴宝老人便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哎咳哎咳咿哟学习那文化最呀当紧呀么嗯哎哟……”
齐越在现场表演了单口相声,他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表演完毕,他叫着已经怀孕的钱家楣:“欢迎‘胖大肚’唱一个!”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钱家楣笑着走到人群中央,说:“唱一个就唱一个。在这里我向新婚夫妇祝贺!祝他们幸福!”她拿出一个小本,看着唱起来:
“金蓬素素无花线,满地苍荒延水寒。守鸟临盆思雨断,征人复口知运艰。知心原是天涯客,奋斗赠鸾战线延。此别不知何日见,夕阳大道泪汪然。再见,再见,松花江上再见面!”
晚上,村里的妇女们去闹洞房,争相看新媳妇孟启予。齐越开玩笑说:“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可不行,我得到门口用粉笔写个‘闲人免进’!”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他说,当时,中央电台的同志也参加村里人们的婚礼。贫农狗蛋娶了一个残疾媳妇。结婚那天,齐越和毛东智前去慰问,送去了礼金,还留下和乡亲们一起吃了面条。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拉家常,嘘寒问暖,与咱老百姓那个亲哪!
在张家庄,在乡亲们的脸上,在那尚且保留着的一些老院落里,我们依稀还能感觉当年中央电台同志们留下的余温,一切仿佛就在昨天。齐越、丁一岚、孟启予、钱家楣、魏琳……这一个个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者,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重量级人物”的名字,在乡亲们的口上很亲切的就说了出来。
说来竟然这样巧合,与邓拓、丁一岚同一个年代,同在滹沱河畔,另一对青年,后来也成为人民艺术家的革命恋人,同样在柔美的月色下,订下了终身心盟。
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风靡一时。而在革命老区平山县,“齐家五姐妹”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著名“抗日双星”齐计三、齐子才家中,有五位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因聪颖漂亮,被人们称为“齐家五姐妹”和“五朵金花”。年,中共建屏县委书记齐计三光荣牺牲后,为保护革命后代,“齐家五姐妹”被中共平山县委派人护送到平山西部山区滹沱河畔的洪子店村参加革命。
参加平山县委“铁血剧社”时,“齐家五姐妹”之一的齐玉珍刚刚11岁。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齐玉珍得到了锤炼。
在演出中,齐玉珍和后来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曹火星经常扮演夫妻。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一起进步。齐玉珍热情、开朗、活泼的性格,使得曹火星非常欣赏,并暗自鼓励自己努力向上。齐玉珍不但在生活上照顾曹火星,在政治上也分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