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何问)戈壁茫茫,长城蜿蜒。沿着河西走廊西进,一路景色莽莽苍苍。忽然间,眼前杏林绿意葱茏,枝叶在蓝天映衬下格外碧绿。 这片面积达1.16万亩的杏林,地处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硖口村,与明长城平行延伸,宛若一片新兴的绿洲,成为保护长城的绿色“长城”。
“这几年,杏林越来越绿,长城保护越来越好,我们村也越来越兴旺。”在长城边长大的方伟说。
今年35岁的方伟是硖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子坐落在已有多年历史的硖口古城边上。在他的记忆中,家乡风景苍凉。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同于北京八达岭一带的砖石长城,西北长城大多以黄土夯筑,沿途戈壁茫茫,偶尔点缀绿洲。
硖口段长城离硖口古城不远,是一段高约4米、厚约3米的土墙。这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风沙大而干旱,一年降雨量不足毫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十倍。硖口村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相传,他们的祖先是长城最早的守护者。
方伟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和众多村民一样,有着浓厚的长城情结。“我看见长城,就像看见了家。”他说。但为了生活,大家作别长城,长年累月在外打工。
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曾试图利用长城文化发展旅游,但受制于开发水平和市场环境,没有发展起来。
方伟刚满18岁就外出打工了,但他的梦想没有磨灭:不要让这个长城脚下的古城渐渐沉寂、消亡。
据硖口村委会统计,全村常住人口一度从人降到62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65岁。
6年,方伟回乡创业,从肉鸡养殖起步,进而流转土地种植饲草,最终开创了一个羊肉品牌,在戈壁滩上闯出一片天地。年底,他创办的合作社年收入达万元。
繁忙的工作并未磨灭他的长城情结,他仍担任长城保护员。年,他决心要在长城两边栽植杏林。这样既可以保护长城,也可以带动村民增收。
在戈壁滩上种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预先打了一口井,但最初种植的树苗还是陆续枯死。不过,越来越多的“当代愚公”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
年夏天,一群大学生来到硖口段长城徒步。一个偶然的机会,方伟告诉他们,自己想在长城两边种植杏林,得到年轻人的热烈响应。此后,这些年轻人连续3年故地重游,帮助村里种树。年,林子开始挂果。
73岁的硖口村村民唐鼎年岁渐高,不能再承担高强度劳动,但为杏林浇水,他一天能挣80元钱。“我既不会闲着,还能补贴些家用。”他说。
年,中国政府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明长城山丹县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不久前,硖口杏林刚刚结束采摘,大家还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硖口古城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启动,部分长城也有望在今年修复。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雳说,县里计划在长城沿线修建供游客观赏体验的观光步道,同时建设游客中心,打造风景示范段。
对于广大村民来说,这是重大利好,既可以回乡发展,也可以像祖先那样守护长城。方伟说,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人打电话回来,表达了回来发展的强烈意愿。
“中国长城文化不仅包括文物本体,也涵盖其赋存环境和周边人文。”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凝聚民族共识、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让老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