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高怀古

王少军

山丹有名山。

东居焉支,南耸祁连,北屏龙首。座座大名鼎鼎,来历不凡。历代史籍文献连篇累牍、传奇无数,此处不再赘述。

但在山丹,还有一座几乎被人们忽略了的小山,却常常萦绕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它貌不惊人、形不出众,静静地在那里站立了千万年,同样见证了山丹乃至河西走廊的风云变幻、沧桑变迁。它就是距县城西南仅约5公里的瞭高山。

瞭高山(一称为瓦窑岭,盖与山下瓦窑沟自古盛产瓷器砖瓦有关),它是山丹县最近的制高点,是祁连山褶皱带余脉之低山丘陵区,主峰碾盘山(磨盘山),海拔米。

现在,此处是山丹县军地两用微波台和卫星信号转播台所在地,成为了一座为山丹人民传播现代文明即时信息、体验现代同步生活的城乡无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随着时代变迁,山下原来众多的厂矿企业也多半变成了民居和畜牧产业基地。

可在我的眼里,它虽然小,但却也是一座承接古今,见证历史的厚重之山。

自山下下车,慢慢地沿路上行。这条路从最初的山间羊肠小径,到砂石道路,再到现在的砖石水泥车行大道,我亲眼见证了它的变化。我小学时就曾在瞭高山脚下的学校就读,天天仰望着它,觉得它是那么高大巍然,遥不可及。后来虽去过许多名山大川,却一直没有忘记它,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登上山顶,静静地坐一会。

一路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沿途既有峭壁深壑、巨石奇相,亦有山花烂漫,鸟雀飞鸣。及至山顶,视野豁然而开,令人心旷神怡。

瞭高山,登高而瞭远的山,真是名符其实。站在这里,远处苍苍茫茫,一望无际。近前山峦起伏,城廓尽现,令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遂起追念怀古之幽思。

山丹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境自东南而西北缓斜坡降。

我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南面,那里是被古匈奴人称之为“天山”的巍巍祁连。距离虽远,但仍隐约可见雪峰耸立,松柏成林,铁马冰河。恍然间似闻昔日胡马羌笛之声,犹现远古兵伐征战之像...…

穿越时光,我仿佛看到,在鸾鸟湖畔,在瑶池之中,在弱水之旁,“八骏游天下”日行三万里的周穆王正在宴请西王圣母,弦歌乐舞,情意绵绵。并惺惺相惜,互为唱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不知此三年之约,可曾践行?

目光划过大马营草原,定格在了东方,一座秀美的大山矗立在眼前,那里,正是孤悬龙首与祁连之间的传奇焉支山。

透过岁月的烟尘迷雾,隋炀帝正在焉支山下举办西域27国盛会,“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隋书炀帝纪上》)“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资治通鉴》)略加想象,那就该是展现了一幅怎样宏丽的场景啊?

再向北转,一列如屏的大山横横亘在我的面前,龙首山。看着那道道山口,闭目遐思,仿佛又看到了烽火狼烟四起的时代,蒙古铁骑正和守关将士拼死相战,嘶鸣呐喊,声犹在耳。猎猎旌旗下箭矢乱飞,血雨腥风中尸横遍野,定格在如血的残阳之中……怎不令人扼腕击节!

最后,回到脚下,瞭高山上。

从宏观观察看来,县城西南的这列山脉虽不高大,也名不见经传,似可忽略。但此山脉系自南而北,从祁连山至军马三场到霍城镇的驼岭山、大坂山、上下西山,再到位奇,山丹煤矿,一直延续至瞭高山、野猫山,而与龙首山相接。其间虽有小的断续错裂,却明显形成一道南北屏障,使山丹成为了一个盆地。至祁店水库,已是全城最低洼之处了。而且据考证,此处亦是千里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地,诚为丝绸之路“蜂腰咽喉”所在矣。

相传在远古时代,龙首山与瞭高山是连为一脉的,山丹盆地一片海洋。是大禹率众经九九八十一天,才在现祁家店水库附近凿通此山,贯通河道,方导弱水西去而至于合黎……

“石嘴山,城西十里,山北直土岗而中断,弱水出焉。世传大禹决之以导弱水处。下皆泻卤,雨后经日,色白如盐。”(道光版《山丹县志》)

石嘴山即瞭高山北端水库断崖之处,形同石嘴而名。祁店水库坝后多为盐碱之地,尽皆泛白,当如此言。

而祁店水库区,自古就是“西草湖,城西一十里,周围七里,中多芦草,有水泉……城西十里铺,有巨湖,名清泉。河水弱无波,掷以草芥,沉不能浮。俗传为神禹导弱水处。”

真是“弱水”啊,投之草芥竟然沉而不浮,够神奇吧?难怪列为了“山丹八景”之一。

据林则徐记载,城外原有蝌蚪文“大禹导弱水处碑。”可惜早已不知所踪了。

而更为有名的,当属瞭高山下依山而建的大佛寺了,“山丹西十里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明代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山丹土佛》诗序)。“不详创于何代,(据推测应为北魏年间)而重修于前明正统辛酉之岁……以后随时缮葺,遂郁为一邑名刹。”明英宗朱祁镇曾亲手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彼时,成为“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噫!此非昔之进士甓丘乎?曾几何时,而基址之宏敞,结构之精严,形势之壮丽,气象之遹皇,甲乎西土”(清·秦澍春《重建大佛寺碑记)之巨观。

寺内钟磬石鸣,梵音阵阵,香花宝幢,青烟缭绕。香客信众云集,游人商贾连属,车水马龙,塞于古道,络绎不绝,一派佛地梵天之胜景。

可惜惨遭“同治花门之变,毁于逆焰,荡焉无存……”光绪十三年重修。后在年又毁于“文革”之中。历经数次天灾人祸,直至年至年历时三载,在原址重建,始成今日之景象。

当然还不止这些,放眼望去,山丹还有四坝滩上年前的“四坝文化”遗址,有“露天长城博物馆”之称的汉明长城,有源自阿育王圆寂后一夜造四万八千塔之一的山丹“发塔”,还有明代王允中将军的“王家享堂”和墓园石像,还有“锁控金川”的硖口古城,还有那跨越千年的马场大草原,还有,还有……

这里是古老的山丹,神奇的山丹。目光迷濛中,我依稀看见,在朔风飞雪里,骠骑将军金戈铁马呼啸而过,林则徐轻车简从踽踽而行,张骞、狄青、陈子昂、岑参、王维、左宗棠……一一从这里走过,他们风尘仆仆,神情坚毅,义无反顾,绝尘而去。

我站起身,由东而西,默默地凝望着远去的烟尘,满怀着虔诚与敬仰,拱手相揖,为他们送行,为他们祈祷——一路走好。

.02

作者简介

王少军,男,甘肃省山丹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诗文散见于各级报刊媒体。

来源:新山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