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地处河西走廊的中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丹丹”。这座城市,实际上是山丹县,同时也是张掖市的东大门,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交汇点。当我们回溯到年夏季,正值抗战胜利的前夕,这座城市展现出了一番特殊而生动的景象。在这个时刻,英国科学家、摄影家李约瑟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山丹培黎学校学生劳动生产的场景,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画面。

我们首先可以想象,在年的夏季,山丹城外的公路上,远远望去,城墙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雄伟而庄重。这时,城墙外的麦田已经成熟,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而在麦田中,一群培黎学校的学生正在努力收割着这丰硕的成果。这不仅仅是一场农活,更是这个城市青少年为战争胜利贡献自己力量的缩影。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为了前线军队和后方民众的温饱,劳动着,奉献着。

远处城墙上的北城楼巍峨耸立,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这个场景中,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奋斗的决心。这座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在这个夏日的傍晚,当学生们挥汗如雨地完成收割工作,踏上回校的路途时,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坚定和自信。

然而这个城市的背后,却是一个艰苦而荒凉的四坝滩。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一群男女正挥动工具,开挖水渠,意图将川口河的水引入灌溉田地。这幅画面展示了

在民国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形势,前线军需和后方民用物资的需求日益紧张。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日本全面侵华,这些地方遭到侵占,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后方的军需和民用商品供应紧张。在这个背景下,工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缓解物资短缺的关键力量。山丹培黎学校所在的城市也融入了这场社会变革,通过办厂兴业,为战争时期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工业支持。

在山丹培黎学校办工厂的照片中,一座高耸的烟囱上醒目地标明着“培校玻璃”,标志着这所学校的一部分已经转型为工业单位。这样的转变在当时并不寻常,但却是因战乱时期特殊需求的产物。玻璃工厂直插云天,不仅为城市的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元素,更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工作机会。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时代,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也在为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除了玻璃工厂,面粉厂也是山丹培黎学校办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小河边的面粉厂,巧妙地利用水力推动石磨制作面粉。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更显示出学校和城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生产方式的决心。小河两岸的大柳树,风景优美,为这个实践工场增添了一抹宜人的风光。

学生们参与到面粉厂的生产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能,更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粮食和面粉的迫切需求。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更为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远远超越了课本知识的范畴。

在搬石头的场景中,学生们正协力搬动大石头修筑水坝,以增加水流的速度,提高面粉厂水磨的运转效率。这个场景不仅反映了学生们在生产中的努力付出,同时也突显了团队协作和创新的重要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力来克服困难,这也培养了学生们坚韧不拔、勇攀科技高峰的品质。

而在做煤饼的场景中,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一样的帽子,一面排球网随处可见。这是一种集体的劳动场景,呈现出学生们团结协作、井然有序的状态。煤饼的制作不仅解决了冬天取暖的问题,更减轻了对其他能源的需求。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劳动技能,也培养了勤劳朴素的品质。

最后粉刷工的场景中,两名男生负责粉刷学校墙壁,使用的材料是白石灰。尽管他们弄得浑身都是白灰浆,却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到无比的开心。这种开心源于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付出,更体现了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的培养,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学生们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获得了技能,更塑造了为社会贡献的良好品格。

回到当年的山丹培黎学校,学生们并不仅仅是在农场和工厂里辛勤劳动,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工合”运动中。这是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劳动运动,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缓解前线军队和后方民众的物资需求。这一时期,学校开辟了三处农场,其中一处就在四坝滩上,而学生们则以开挖水渠、搬运石头修筑水坝等方式参与到农田治理中。

在傍晚时分,参加开挖水渠的学生们肩负着劳动工具,走在回校的路上。这一刻,他们身上的泥土与汗水,是对学业的一种延续,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培黎学校通过在农场和工厂的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律能力。这不仅仅是一堂课堂上可以学到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场“工合”运动的背后,是山丹培黎学校学生们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学生们将学校开办的工厂和农场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通过实际劳动去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例如,在图中维修卡车的场景中,两辆卡车进城之后,学生们帮助检修车辆。这样的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技能,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而在玻璃工厂和面粉厂的运作中,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工业生产中。这不仅是为满足社会需求,更是为了应对战争时期的物资短缺。学生们在学校办厂的过程中,不仅仅学到了相关的工业知识,更是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照片中,学生们在室外阳光下进行室外课堂,展现了学生们的多元学习场景。这种室外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是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培养了对环境的认知和热爱。学生们的年岁参差不齐,这种多年级、多年龄段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彼此,形成更为紧密的集体。这种集体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们更容易形成团队,共同迎接各种挑战。

回顾当时,山丹培黎学校的学生们在“工合”运动中,通过实际的劳动参与社会建设,同时也得到了实际技能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是对社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学生们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既为自己的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