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中东地区的重要石油产地波斯湾和阿曼湾的狭窄海峡,亦是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唯一水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作为当今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又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据统计,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海运原油贸易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因此,霍尔木兹海峡被誉为西方的“海上生命线”、“世界油阀”、“石油海峡”。在我国,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陆上霍尔木兹海峡,也曾是军事热点和战略的要地,但相比霍尔木兹彰显更多的却是文化的意义。

一、最窄处只有2—4公里,最大的军事保障是世界第二大军马场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代的这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标注“张掖”的地方即为河西走廊最窄处,在最窄的地方仅的几公里,下面的这两张图,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一些。

今天的人们是这样描述这一段最窄的道路的:焉支山以北、龙首山之南,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最狭处只有2—4公里,海拔高度近米,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历代东西往来驿道必经之地,也是匈奴梦寐以求失而复得的地方。因此,匈奴常由此入侵,这里成为兵家争夺的古战场。汉王朝在这里筑长城,设置都尉,驻重兵扼守。如今,游客乘汽车经过时,不仅可以看到汉代的壕沟(长城)、亭障和明代的边墙烽燧,还可以看到明清以来的驿站、递运所、驿塘等古驿道上的设施。

这一段距离对匈奴人来说,非常悲伤,伴随着至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的那首匈奴民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多么凄伤啊!

我们不纠结于此。在这里不懂军事的人都可以看到,给予这2—4公里最窄处最大军事保障的即是有名的山丹军马场。军马场公元前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多年,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54万亩,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也曾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

今天的人们对马的理解有些淡远,可以这么说,在古代的战争中,马是必须,也相当于今天的坦克,而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马甚至可以被理解为空中的力量,谁拥有了优良的军马,谁就会占据胜利的优势。如此一来,马这种看似平常的动物,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败的武器。

山丹军马场自汉而始直至民国,一直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亦是如此,年,解放军正式接管山丹军马场,年,定名为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山丹军牧场。年,山丹军牧场更名为西北军区司令部第一军马场。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生产轻型乘用骑兵马。

在此,山丹军马场的军事作用与意义已经不言而喻,而汉王朝将其设置在河西走廊最窄处的用意也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

二、最窄处有一座古城,相传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给了丝路畅通最大保障

永固城,地处祁连山北麓,焉支山西侧,为东西交通要冲。它南控大斗拔谷隘口,是河西走廊南通唐蕃古道的捷径,乃古代丝绸之路重镇,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镇守在河西走廊的最窄处,位于今民乐县。

史料记载,永固城旧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居住在河西一带的月氏民族曾在这里建起月氏东城,统辖黑河以东及湟中地区的月氏部落。西汉初期,匈奴赶走月氏,将月氏东城建为单于王城,供老上单于巡幸时居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年),霍去病率骑兵出大斗拔谷突袭单于王城,将匈奴逐出河西。

在永固城的北边,是今山丹县霍城镇,也是霍去病将军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唯一一个带他本人姓氏的地名。为了保障“最窄处”的畅通,历史在这里变得分外激烈。

东晋永和十年(年),前凉王张祚在永固城置汉阳县,以守牧地。东晋隆和元年(年),前凉张玄靓又在永固城置祁连郡,管辖汉阳、祁连二县。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永固城又多次改变名称,北凉时叫赤泉,北魏时称赤城戍,西魏则谓之赤城,北周又改为赤泉,隋朝时名为赤乌镇。

隋大业五年(年),隋炀帝西巡,六月癸卯(初八日)经大斗拔谷,遭遇大雪,成为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史料记载的“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雨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大半”。那次,隋炀帝出大斗拔谷到达河西的第一站便是赤乌镇。

唐初,在永固城建立军事据点,名为赤水守捉城,唐神龙二年(年)扩编为赤水军,移驻凉州,永固城仍为赤水军的一个守捉。唐开元十六年(年),唐朝军队大败经大斗拔谷来犯的吐蕃于祁连城下。这年,赤水军守捉改名为大斗军,有守兵人,马匹,可见规模之大。

宋代,甘州回鹘曾把永固城作为临时都城。明朝末年,李白成部将贺锦破甘州,而后经这里进扁都口到青海境内,围攻西宁。

至清代康熙十年(年),因青海屡有叛乱发生,永固城地势更显重要,便大力修筑城池,定名永固,自然是永远坚固之意了。清廷在此处设置永固城协,派驻副总兵,辖甘州城守营、山丹营、洪水营、大马营、黑城营、梨园营、硖口营、南古城营、马营墩营、定羌庙泛等各营泛。雍正年间共有守兵名,马匹,其中直辖永固协标营有兵名,战马匹。

清同治年间,陕甘等地回民起义反清,在永固城一带多次发生战斗……

我们曾多次于永固城做过考察采访,最近的一次在年,当年残留下来的高大城墙如今还能看到,向人们述说的不仅仅是河西走廊的历史。

另外,在此有必要强调一下今山丹县这个地方:隶属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塞上明珠、丝路重镇金张掖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在河西走廊的最窄处,曾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汉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给张掖命名,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山丹为张掖郡治。其后,山丹一直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场所。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山丹为省会。也就是说,山丹是甘肃最早的省会。

明时,山丹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清时期,改置山丹县,山丹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官阶从一品,称得上封疆大吏。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的兵力,接近于清朝部署在西北地区总兵力的一半。如果提督能算上封疆大吏,那个驻守在山丹的这个提督就是封疆大吏中的封疆大吏,其作用与意义就是让西北太平、丝路畅通。

三、“丝绸之路一度中断”是错误的,其存在的作用文化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如今,有些人认为,丝绸之路在汉唐之后,曾一度中断。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但西域乃至中亚以远地方的人民依然可以通过青海高原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进行贸易。另外,即使某个少数民族政权占领河西走廊,但祖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贸易与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是依然进行的,而占领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过是在中国丝路文化贸易交流的过程中,起了桥梁、纽带或者说是中转的作用。

应该看到,自汉代而始,丝路一直是畅通的,即使在某一短暂的时段内有过阻隔或被中转,但依然是畅通的。正是这个原因,在抗日战争时,丝路仍然作为后方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向主战场运送粮食、衣物等军队所需的物资保障。

人的互动实现物的交易,贸易的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丝绸之路通过贸易的互动实现了人的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大特色,兼容并蓄却不失自我,是一种自信、一种开放,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思维、一种气度。因此,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讲,丝绸之路存在的作用文化的价值永远大于经济的价值。

文化是不灭的,是永恒的。虽然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融解,但在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对它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丝绸之路文化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反映出的是多年来,中国的实力、胸怀以及格局。

西汉朝打通西域,并让丝绸之路繁华了起来,但丝路在汉朝时却是赔钱的。据历史记载,直到东汉,朝廷每年给丝路的固定开支还要七千多万钱。而汉武帝最初开辟这条道路,根本做不到今天所说的“以商养政”,或者“政治搭台、经济唱戏”等等。当时的西域,军旅所至,高山大河、荒漠戈壁,动辄数千里之遥,飞刍挽运,盘费远高于所运粮草的价值,大大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

后来,汉武帝看到西北有广袤的荒地、充裕的水利条件和数十万应征的戍卒——他们原都是内地各郡县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农民,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军队就地生产自给的问题。这一策略后来被发扬广大,以至于唐天宝年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资治通鉴》)。

“陇右”是指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以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朝对丝路的经营,到了唐朝真正开花结果——地处陇右的河西走廊在那时,终于成了天下最富的地方。这就是实力、胸怀以及格局所赐。

从此,丝绸之路在繁荣富民的同时,成为东方和西方文化交融的符号,不仅担当了通道的作用,更起到了保存的作用。世界各种文化或者商队通过丝路,在多种元素的复杂交汇中,共同形成了西域文化,在西域文化的身上可以看到西方的存遗,更可以看到中国文明。

如此,丝路保存了多种古老的文明,并将这些文明汇集一身。这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对世界和人类的文明作出的最为伟大的贡献,也是被称为陆上霍尔木兹海峡的河西走廊的历史诉说。(文|路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