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因地处黄河之西而得名。广义上的河西地区包括了河西走廊、北山山地、阿拉善高原南缘、柴达木盆地北部一隅和祁连山地。而狭义上的河西地区则特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的星星峡,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

长约九百公里,南北宽五十到一百二十公里。在南北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似走廊,同时又地处黄河之西,故而得名。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河西地区包括了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五市所辖地区,面积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

一、河西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河西境内,戈壁、沙漠、山地占据了大部分地区,生态条件较差,适宜耕种土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在气候条件上,河西走廊受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的综合影响,属于典型的温带和暖温带荒漠气候,降水量和湿度从东到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升左右,但年蒸发量却可达0mm到mm。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矛盾,使得河西走廊空气极端干燥,水资源奇缺。但幸运的是,位于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脉山体高大,截留了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和云团,在海拔米以上的山体中,孕育成了条冰川和皑皑雪峰,整个冰川的面积达到了.5平方公里,贮水量1亿立方米,有“万年雪原”之称。

源源不断的祁连山雪水,在河西走廊汇集成了大小河流五十七条,并构成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石羊河,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汉代称谷水,唐代又称马城河、五代十国时改称白亭河。相传流域内常有石羊出现,故而得名。石羊河汇集了祁连山东段冷龙岭、乌鞘岭、毛毛山以北山区的冰雪融水和降水。

从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及多条小沟小河构成。石羊河干流长余公里,水量丰富,出山径流量达15.11立方米,仅流入民勤绿洲的水就有5亿立方米。黑河,亦称张掖河,古称“弱水”,因发洪时挟带黑沙滚滚而来而得名,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流经张掖、临泽、高台等县,终端流入居延海。黑河干流长公里,有大小支流35条,其流域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内蒙古三地。黑河是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及下游金塔东部和额济纳旗等地的生命线,正所谓“黑河汪洋澎湃,曲折数州县皆成膏腴”。

疏勒河,为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古名“籍端水”、“冥水”,是河西走廊第二大河。以昌马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小昌马河、石油河、白杨河、榆林河和党河。水系所覆盖的流域包括走廊西段的玉门、瓜州及敦煌三地。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岭。

疏勒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经肃北、玉门、安西、敦煌,汇入党河后西流,在史前疏勒河曾注入新疆罗布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今已退缩到安西西湖一带。在众多河流的滋润下,河西走廊形成了三块较大的绿洲,自东南到西北,依次为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

黑河流域的张掖、肃州平原及疏勒河流域的瓜州、玉门平原。这三块绿洲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的丰饶之乡,有着“金张掖,银武威”的美誉。直到今天,河西地区仍然是甘肃农牧业的主要产区。正如《甘州府志》所称:“甘州不甘,缘天山”,水对于河西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祁连山,没有祁连山的雪水,也就没有河西的繁荣,没有河西的历史”。

二、“边陲锁钥”

从地形上看,河西走廊南边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大多海拔在米以上,终年积雪,不易翻越。祁连山以南的达坂山、大通山、宗务隆山、柴达木山等山,更是人烟稀少,道路艰险。北边的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合称北山)海拔大多在0到米之间。

虽然不似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峻陡峭,但北山以外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渺无人烟,一片凄凉。东边的乌鞘岭属祁连山脉,主峰米,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但只要翻越乌鞘岭,就可以沿陇中高原直抵关中。西边则与地势平坦的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相接,通往南北疆。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对于往来于新疆与内地的使者、商旅以及军队而言,平缓易行、水草丰美、人烟密集的河西走廊无疑是理想的行进路线。因此自汉武帝开置河西四郡以来,河西走廊就在东西方交通、贸易史上占据显要地位,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即穿越走廊全境。

由于南北两山的阻碍,河西走廊与青海和内蒙古之间的交通远不如与新疆、陇中之间便利。但在这些广袤绵延、蜿蜒曲折的深山中,仍然存在天然的隘口可通往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这些隘口在历史上对于汉、藏、蒙等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较重要的有扁都口、白石崖口、平羌口、大都麻口、小都麻口、酥油口、大河口、大口子、观音山口、东小口子、人宗山口、红寺湖山口、大蜡口、山丹小蜡口、羊台口、鹿泉口等。扁都口,称大斗拔谷,位于民乐县城以南30公里处。扁都系藏语音译,意为金露梅沟口,因此地盛产金露梅而得名。

扁都口是河西走廊至青海的最大隘口,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与“河西道”南北联结的要冲,“汉唐以来,番夷内犯,王师于征,多由此道,今商贾亦间由之。”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域的交通,汉、羌、匈奴、回鹘、突厥、吐蕃、蒙古等部族,利用此通道进出河西、河湟之间的记载不绝于册。

清初学者梁份在《秦边纪略》中称:“出入扁都口者,马相接,肩相摩矣。”扁都口作为“丝路咽喉”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直到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扁都口仍然在甘青交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宁张公路(西宁至张掖)的必经之地。白石崖口,又称白舌口,位于山丹县城东南里处,在今山丹军马场二场境内。

白石崖口“峭壁攒峰,下有涧谷,曲折可以通行。口外五十里许,出幽郁,高者忽平,隘者忽豁,水清草茂,四通八达。口北甘、凉,南青海,大通虽险,皆可逾越而至也。”明清时期,白石崖口是与扁都口齐名的甘青孔道,常有藏族部落从此口游牧于甘青两地。

其通往青海的道路情况据《山丹县志》载:“初入较险狭,鱼贯拔援。约四十五里,乃垣夷,与扁豆口同。”大都麻口,位于甘州东南,在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大都麻口深处祁连山中部腹地,古为祁连厄塞,“北则内地,南则要荒。”因祁连山雪水融成的大都麻河流经此地,其水流落差较大大,许多地方形成深潭。

河道两边崖如刀削,巨石林立。明清时期,因常有藏族部落在此出入,故称驿路。但因山高坡陡,地势险要,非寻常时期不走此道。平羌口,在今山丹军马场一场境内,属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是大西河的水源地之一。由平羌口南进,山势高峻,松林密布,有崎岖小路通往青海门源。今兰新高铁即由此穿越祁连山。

小都麻口,位于民乐县城西南20公里处,可通往青海,但因山势高耸,道路崎岖狭窄,只在夏秋时节能容单骑通过,遇到冬雪春封之时便难以通行。大河口,地处洪水大河双树寺水库上游,距民乐县城20多公里。这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地势非常险峻,只通一人一骑,可通往青海祁连、门源。人宗山口又名人祖山口,人峻口。

在张掖市西北四十里,龙首山西段山间干沟南口。“其口两山忽断,大道中通,状如紫荆、居庸,北高而南卑,夷俯而入,我仰而防。”人宗山口是明代“北虏”入犯甘州的必经之地,明嘉靖二十七年,为抵御“北虏”的侵犯,明朝曾在人宗口内建山南关。人宗口还是沟通绿洲丝绸之路与沙漠(草原)丝绸之路的要道。

由张掖至包头的驼道即由此经过,中原地区的布匹、棉花、生铁,呼和浩特的药材,阿拉善右旗的亚不拉食盐,经北京、呼和浩特、阿拉善盟、平山湖出人祖口入张掖,张掖的驼毛、羊绒、良马、农作物经人祖口运往内蒙。今有简易公路由此通往内阿拉善右旗。

红寺湖山口,南距山丹县城15公里,在今山丹县红寺湖乡境内。介于独峰顶与龙头山间。今有山丹至阿拉善右旗的国道由此经过。东小口子,介于北大山和合黎山之间,位于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以北五公里处。小口子因两面环山,中间道口狭窄而得名,是古代游牧民族出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三、总结

对于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明人程道生言:“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甘州府志》引《甘肃通志》称:“外通哈密,内接关辅,边陲锁钥。”。

位于明代甘州卫城中心的镇远楼,其东、南、西、北四面的匾额分别书写着的“金城春雨”、“祁连晴雪”、“玉关晓月”、“居延古牧”就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