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羊肉焖卷子”

—卷进了文化,焖出了内涵

赵建民

“羊肉焖卷子”也称“羊肉垫卷子”。“焖”重在说烹饪方法,“垫”着眼于烹饪程序。山丹县人说“羊肉焖卷子”起源于山丹,扬名于山丹;永昌县人认为“羊肉焖卷子”出自永昌,传播域外。问起理由,都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拿地域来分割历史,用当下去辩驳过往。山丹、永昌两县人都忘记了古硖口。“羊肉焖卷子”从家常待客到市场买卖源起古硖口,经古硖口传播域外。古硖口,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北接内蒙,南连祁连,古甘凉要塞,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屯兵设防之隘口,商贸往来之关卡。西去的丝绸、茶叶、瓷器在这里歇脚;东来的核桃、皮革、刀具、调料在这里整装。北方的羊肉,南方的茶饮,西方的调料,东方的米面在这里接洽、碰撞、融合。在古硖口过街楼两旁的酒肆茶坊中,一桌可能是穿着丝绸的南方人在清谈,一桌可能是披发左衽的夷狄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桌可能是高鼻梁蓝眼睛的波斯人比划着讨价还价,一桌可能是醉汹汹的守边将士在猜拳行酒。特殊的地域,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场合酝酿出了特殊的味道。于是,“羊肉焖卷子”这种既能让南方人不觉的膻腥,又能让蒙古人吃到大块肉,又极似波斯人的肉丸饭,还又合本地口味的手擀面,极大程度地照顾了不同人群的饮食口味,在古硖口的饭馆里成了热卖,受到四面八方商客的青睐。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无法考证“羊肉焖卷子”的味道亘古不变,亦或推陈出新,我们只能是在时代的呼唤中告慰那位已被历史淹没了的第一次把“羊肉焖卷子”端上餐桌的厨师。我们也无法想象是什么因素激发了那位厨师的灵感和创意,我们只能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中品味“羊肉焖卷子”“卷”的文化和“焖”的内涵。“卷”,一个简单的动作,把东西弯转成圆筒形。“卷”在西北饮食文化中用处颇多,做糕要卷成“糕卷儿”,做馍馍喜欢做成“花卷儿”,吃饭钟情“面卷儿”。卷的造型一定要圆实,还要包裹进另外一些食物,不然,不实在、不圆滑。“实在”是山丹人的价值所在,做人谋事要实在,不虚缭;圆滑是山丹人崇尚的处世之道,处世为人要有变通,不呆板,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因着这些寓意,山丹人的月饼裹着胡麻面儿要圆,馒头嵌着香豆馅儿要圆,“羊肉焖卷子”裹着葱花末儿要圆。“羊肉焖卷子”要先擀面,后卷卷儿。擀面是技术活,山丹人讲究“三揉”、“两压”“一擀”,这样擀出来的面劲道,有嚼头。擀成后的大面片呈圆形,薄厚要均匀,整片面不可过薄也不可过厚,过薄容易糊,过厚有夹生。面片擀成后要涂抹一层胡麻油,根据口味喜好撒上葱花、香菜、辣椒、花椒面儿,这样卷成卷儿,即丰富了面的口感又不粘连,还易熟透。然后将整片面一圈一圈卷起来,均匀切成一拇指宽的卷儿装盆备用。“焖”中国人常用的烹饪技术。游牧民族吃肉常用煮和烤两种烹饪法;汉族人吃面也通常是或煮或蒸或油煎。“焖”把两个民族日常食材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正像是一种饮食联姻吗?正是这种联姻,使得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休戚与共。我们不妨调侃一种历史观念,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在中国土地这口大锅中“焖”出来的。任何菜肴烹饪中,“焖”是特别注重火候的,“羊肉焖卷子”也不例外。焖之前要暴炒,油温八成热下肉,佐以花椒,鲜姜、辣椒、食盐,约莫十分钟改为文火慢炖,根据肉质,羊羔肉需二十来分钟,老羊肉时间倍增。待至肉烂,下面卷儿,面卷在锅中摆放要错落有致,易于透气。小火焖十多分便可出锅装盘。有经验的厨师会在切面卷时留下一些面皮,将面皮盖在面卷儿上面,这样焖出来的面更能入味。

山丹“羊肉焖卷子”装盘也及其讲究礼仪。面卷儿要散而不乱,羊肉要尽数摆在面卷儿上。一定要有羊头,摆在最上面,小辈不可动羊头肉,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诚。筷子要成对磕齐,摆成双数,要让长辈或尊贵的客人先动筷子方可开饭。

同是西北关卡,缘何“羊肉焖卷子”出自古硖口而非玉门关?经后人研究发现,与硖口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峡口北有龙首山,南连焉支山,处在两山夹川狭窄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光质好,土壤碱性高,生长的草含碱高,有牛羊爱吃的珍珠草、沙葱、针茅、驴驴蒿、麻黄、沙柴,野韭菜,羊胡子。焉支山原始森林又有柴胡,林芝,大黄、羌活、防风、木香、车前子、大蓟等多种中药材。本地羊夏牧焉支山草场,冬牧龙首山草场,交替饮用祁连山和龙首山雨雪积水。这里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因为这里干旱期较长,人畜长期饮用的地下水是经过岩石层长期潜流,富含大量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的咸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羊肉富含皂甙,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温补作用极强,堪称羊肉中的佳品。古硖口羊肉好,面粉好,厨艺好、创意好,做成的“羊肉焖卷子”当然好。山丹、永昌两县古时本属一郡,现又何争,争有何用?在这个信息化共享的时代,我辈要做的,不是保守和僵化,而是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将河西走廊地方美食呈现于世人,以此,推动河西走廊的经济快速发展。来源: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