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司法所所长董得光(左一)调解矛盾现场。王豪/摄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开展普法宣传。王豪/摄
炎炎夏日,为全面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同时不耽误群众采摘花椒,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红崖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组织召开每月10日的民事直说会议。贾甲龙/摄
近年来,甘肃省已培养“法律明白人”6.57万余名,他们在村里协商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中积极作为,和村民“谈法论理”、与本村的“三官一师”(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记者注)等建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带动更多老乡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排头兵”。
临近8月,进入丰收时节,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傍晚时分常聚在一起纳凉、聊天。
这天,年近60的曹玉琴,刚从自家蔬菜大棚忙活完,就来到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和左邻右舍聊天气、聊收成。闲聊间,不时蹦出“协议”“法律”等词句。
有邻居问,“客商来收菜,看菜给价,来之前口头说好的是1元,临到头又压价,变成了0.8元,咱应该怎么做?”
“口头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蔬菜品质与收购标准没有太大出入,对方应该按约定好的价格付款。”曹玉琴帮着出主意。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年法治乡村甘肃行”活动,听到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谈法论理”,文化程度不高的曹玉琴正是该村11位“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
“法律明白人”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由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牵头,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按照村(居)民自荐或者村(社区)“两委”推荐,确定初选对象,上报司法部门,参加任前培训。通过线上考核后,持证上岗。
近年来,甘肃省已培养“法律明白人”6.57万余名。他们在村里协商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中积极作为,并和本村的“三官一师”(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记者注)等建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带动更多老乡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排头兵”。
学法成为乡村“法律明白人”
改变,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基层群众觉得乡村治理和自己没关系,法律更是不要碰。发生纠纷后,有人选择忍让,但心里记挂着这事,以至憋出‘心病’;也有人逞一时之快,吵架、打架,不仅导致矛盾激化、升级,还有可能触犯法律。”一位乡村干部告诉记者。
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曹玉琴觉得这是村里家长里短的常态,直到被村“两委”列入“法律明白人”初选名单,她还觉得这事有点儿“赶鸭子上架”。她和老伴儿要侍弄3个蔬菜大棚,时间、精力顾不上。“再说咱普通老百姓又不犯法,学这玩意儿没啥用”。
但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曹玉琴还是硬着头皮上阵,跟着学起法律常识来,学着学着,一些平常困扰她的问题有了答案。
她一直放不下一件事。有户邻居,夫妻俩总吵架,以前,她多次“说和”,可这对夫妻还是离婚了。学法后,她梳理出问题关键——邻居夫妇吵架是因为男主人父母去世前,没有说清楚家中一栋房屋的归属问题。为此,他们一家常和小叔子家起冲突。两口子立场不同,心里都觉得委屈。
“当时,我劝他们家庭和睦,只能说一些好听的话,但其实这事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我不懂,给建议就给不到点子上。”曹玉琴说。
身为村里的一社社长,帮社员调解问题时,曹玉琴心里有谱,也更有了“抓手”。
一社村民李兴(化名)和李伟(化名)是一对堂兄弟,两家农田连在一起。前几年,李兴在自家田边上种了几棵树,现已长大,树荫影响到李伟家庄稼的生长。李伟多次要求李兴砍树,李兴以树是种在自家田地为由拒绝砍伐。两人为此事多次发生口角,双方家人见面都互不理睬。
去年,村“两委”牵头化解这一矛盾纠纷,曹玉琴参与其中:先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勘查,仔细丈量了双方土地,明确争议焦点;随后,在调解过程中,不断讲解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文,让当事人知晓“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同时,以亲情、邻里情为切入点,让两家“和为贵”。
通过实地释法,李兴同意将种在田埂的树木砍掉,李伟也将多种的几行麦子清除。矛盾顺利化解。
这让曹玉琴学法更有动力。她坦言,自己读书不多,在“法律明白人”网校上课,常常听不懂,对法条的理解还需要加深,认证考试也考了两次,但村上的年轻干部以及线下培训老师常常帮助她,她还参加了一些司法部门组织的观摩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说事”能解身边难题
学法学明白,办事更明白。随着“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的深入,乡亲们更明白身边大事小事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多地通过调解、法律渠道表达诉求。
甘肃多地搭建说事、议事、调事平台,鼓励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龙泉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两委”班子成员、社长、网格员等每周四会集中到一起,全天候坐等群众来提意见、说困难。日常,也随时欢迎群众来村委会说说家里家外大、小、烦、难的事。
“说事”场地并不固定,村委会、广场、田间地头、庭院树下,甚至是在电话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