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当空,正是一年中色彩最浓烈的季节。从山丹县西郊俯瞰,蜿蜒的山丹河畔,大片的“蔬菜绿”“大棚蓝”“花卉红”“小麦黄”“小米黑”将大地装扮一新,又仿佛彩练铺展于大地。山丹县清泉镇多亩土地、3万余名农民、十数个村庄,这场现代农业牵引、农村改革并行、村居环境焕新、农民就地增收的变革,让山丹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出彩——亩土地焕发新生
盛夏,正午,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村主任张建林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村里的亩蔬菜基地上。大片的西兰花已经成熟,只待农人挥镰收割,按春种时签的“订单”,运往粤港澳大湾区。
行至村里的麒麟西瓜种植基地,他弯腰走进塑料拱棚,看着正顶着高温打西瓜秧的贵州工人朱成鸿、罗金花夫妇,嘴里赞叹不已。
“人家小两口管护这44个棚,两个人一年能挣30多万元的工资!”
张建林羡慕人家挣高薪,也羡慕人家的种植技术、吃苦精神——“中午两点还在棚里干活,一天背着干粮馍馍和凉水待在棚里面,人家打的秧,距离都是一样的,按株收费,打一株秧挣一块四!”
张建林当了很多年村主任了,今年村里把亩地全部流转出去,由甘肃欣中农等龙头企业耕种。西兰花、西瓜、制种玉米、制种白菜、制种葫芦……看着昔日只产小麦、大麦的土地,如今变戏法一样地成了制种基地、瓜菜基地;昔日远走他乡打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张建林喜笑颜开。
“我们有很多村民都在基地上打工,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村民也能像朱成鸿、罗金花一样,别说一年挣30万了,就是一年能挣10万,那也好得很!”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林荫道下,张建林的内心满是喜悦和期盼。
从郇庄村的高处望去,目之所及都是大块田、高标准农田。今年,山丹县在县城西郊布局占地亩的山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和占地亩的清泉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将县城西郊的郇庄、北湾、郑庄、拾号、清泉、双桥、南湾等村庄,耕地实行连片平整,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甘肃欣中农、上海攸幸、正明种植、杭州嘉尔等龙头企业,建设千亩拱棚种植区、千亩蔬菜种植区,露地蔬菜、有机杂粮、花卉制种、设施农业、富硒小米等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现代化分拣、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打造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全链条产业体系。
烈日下俯瞰山丹县西郊,大片的绿色蔬菜,蔚蓝的大棚、金黄的小麦、五彩的花卉,林果、马铃薯、青储玉米……希望的田野上,如彩虹铺就,彩练倒挂,一盘现代农业大棋,已然布好。
村庄添彩——户村居“融入景区”
村前徽派巷道,村后“如意花海”,双桥村二社村民赵诚信,如今生活惬意满满。
“以前我们双桥村的人收入少,耕地少,只能外出打工。村里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后来又修了砖瓦房,我也没想到,我们如今可以住上这样的房子,村里能变得这么好!”
赵诚信口中的“好”,涵盖着很多内容。行走在双桥村,家家的房屋都是雅致讲究、古意十足的徽派风格,灰瓦粉墙、高脊飞檐的外观,精致的砖雕、小花坛;门前的路是红黄蓝三色的“彩虹”健身步道,行至路口,绚丽芬芳的“如意花海”跃然眼前;玻璃栈道、小火车,这些从前电视里才有的东西,如今在村头俯拾可见,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曾经,赵诚信老两口靠着4亩薄田养活儿女,日子过得紧巴巴;而今两个儿子在县城里包工程修路,两个儿媳就近在县城餐饮店里工作,老两口还养了60多只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富裕又畅快。
沿着如意花海,观光小火车慢悠悠地开往了山丹大佛寺景区。清泉村就坐落在大佛寺脚下。背靠花海、大佛寺两大景区,昔日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主打“旅游牌”,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蔡玉红是清泉村第一个签下房屋改造同意书的农民。今年年初,清泉村对原有民房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拆除老旧房屋42户,改造多户,铺设环村彩虹步道;铺设污水管网改造全村的自来水管网、电路等。
改造后的村庄让蔡玉红在内的村民们惊喜不已:家家换上了明清风格的青灰色砖墙瓦顶,古朴的砖雕、对联,现代的路灯、马路,处处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现代气息。
处处村庄美,家家气象新。今年,山丹县持续加大城郊村改造提升力度,以清泉镇为重点,对县城周边村庄及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采用“简式汉、明、清”风格,加快推进双桥村、清泉村、郇庄村等7个村户房屋改造,同步配套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如意花海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我们在规划如意花海的时候就将周边的村庄一体纳入统一规划中,乡村风貌改造,也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农旅融合奠定基础。”山丹县清泉镇干部吴国荣说。
生活精彩——3万余名农民粘在产业链上
在科技范儿十足的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工作,吹着空调,闻着花香——山丹县清泉镇东街村村民崔金玲也没想到,当农民当了半辈子,如今还可以这样干农活。
崔金玲打工的地方是由山丹农投公司创建的山丹县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山丹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里,各色花卉、水培蔬菜琳琅满目;通过电子大屏,全县各个农牧产业示范基地的实时动态尽收眼底;温室外,多座大棚,用于高原夏菜、特色花卉、新奇瓜果、马铃薯、燕麦等作物遗传育种,能为周边群众提供多个就业岗位。
在清泉镇拾号村村民罗玉芬的家,她们一家人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客厅里,吹着空调、看着电视,一家人其乐融融。“因为耕地很少,以前我们只能到县城的建筑公地上干活,现在好了,这跟前的各个产业基地上一直有活干,我和掌柜的一个月能挣小一万块钱!”
在山丹县美食一条街,清泉镇南关村村民刘玉珍经营炒拨拉已有20多个年头了。
“这几年随着山丹旅游业的兴盛,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就这一个炒拨拉小店,足以让我们一家五口人生活得很富裕!”
刘玉珍的感受,也是清泉镇很多农民的切身体会。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今年,山丹县围绕城乡接合部打造城乡融合示范性廊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综合考虑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实现环境共美、产业共融、家园共管、资源共享,为全县乡村振兴“画龙点睛”。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画卷,已然在山丹大地上徐徐铺开。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毛婧雯通讯员翟继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