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银装素裹,寒风阵阵。但在山脚下的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霍城中心小学的教室内却温暖如春,师生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其乐融融。
“这几年,学校先后投入多万元,新修了教学楼、宿舍楼,硬化了操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即时、环保、绿色供暖,明年春季水冲式厕所也将投入使用。”霍城中心小学校长石建善掰着手指头给记者托出了学校的变化。
近年来,山丹县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八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际的差距,努力构建起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充分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强化投入,科学绘就“新蓝图”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丹县“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显现,“上好学”等问题仍然突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怎么支持都不为过。”这是历届山丹县委、县政府的共识,围绕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八项行动”计划随之出台,困扰山丹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破冰”。
“要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际的差距,让每一个孩子就近上得了学、上得好学,努力形成更为普惠公平的教育。”山丹县委书记冯军的话掷地有声。为此,山丹县在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上下足“绣花功夫”。近几年,该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城区中小学(园)和农村小学全部建成了教学楼、住宿楼、综合楼和塑胶运动场,全部建起了标准化功能室、卫生室和心理咨询室;城区学校全部免费接入了城市集中供暖管网,农村学校锅炉供暖全部进行彻底改造,并为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台,实现环保、绿色供暖。
同时,投资多万元,建成总出口带宽5G的山丹教育城域专用网,全县个教学班和功能教室M光纤到班,“班班通”实现全覆盖,全县所有学校基本实现了备课有专网、资源有平台,上课有终端,课后有空间。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近日,山丹县东街小学近名一年级新生迎来“开笔礼”,场面蔚为壮观。“过去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紧张,举办类似的大型活动都是奢望。如今,新建了教学楼,原来的窄小操场拓建成了标准塑胶运动场,每天大课间活动全校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孩子们可开心了。”说这话时,东街小学校长荆小兰一脸自豪。
盘活师资,激活教育“新动力”
年,在山丹县教育局工作多年的雷颜俊,调至新建的山丹县清泉学校担任校长。一同调入的还有山丹县“周艳春小学语文工作室”首席导师周艳春。短短几年时间,在他们的引领下,这所新建校打出抓管理和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落脚于学校,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落实在教师。”山丹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祁建军介绍说,近年来,该县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促进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另一方面,大胆启用“新人”,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名校副职、中层干部充实到新建学校和农村学校,为薄弱学校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激活了办学活力。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先锋引领”“党员志愿活动”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并将师徒结对和教学支持活动有机结合、精准对接,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研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山丹县开展的全方位立体式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课堂上练等举措,着力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精准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本土“教育专家”,充分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陆续推广和实践。
同时,“师徒结对”“送教下乡”“联盟教研”等一系列本土化培训扎实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读书活动、微课大赛、优质课评选、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一师一优课”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在平台上充分展示,在交流和互动中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山丹还构建起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专家等教师队伍成长体系,形成了“校校有名师”的教育格局。
城乡同步推进,均衡迈出“新路径”
陈户镇范营小学属农村薄弱学校,由于该校规模较小、师资结构不太合理、名优骨干教师短缺等因素,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导致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但今年秋季开学后,范营小学校长郭华惊喜地发现,好几名转到城区学校的学生又回来了,学生首次实现了“正增长”。
“通过网络互通录播平台,我们的学生不仅和城区学校的学生‘在线同上一节课’,而且老师们每周也会和城区学校教师一起备课、交流,互动教研、听课评课,城乡课堂教学实现了‘零距离’。”郭华笑着道出了学生回升的“秘密”。
得益于城乡“同步课堂”,山丹县的农村薄弱学校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随时通过网络选择参与县域内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活动,并同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光有“同步课堂”还不够,该县利用“新山丹—APP”上传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优秀微课和重难点教学视频余节,构建起“线上线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同时,组织全县骨干教师通过免费公益直播线上学习答疑平台,为全县学生即时提供适时、精准、有效的教育服务,全方位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成长。
此外,山丹县还引导各学校挖掘自身优势,通过特色树品牌,以品牌促学校内涵式发展,一大批具有山丹特色的学校和“田园式”“生态式”“书香式”快乐学校应运而生,实现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特色办学目标,形了成百花齐放的多元教育格局与教育生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尹晓军通讯员刘渊德)
作者:尹晓军刘渊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