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我国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之一,在许多地方均有传承。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作为吉祥的化身,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舞龙”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山丹舞龙民间称为“耍龙”,其起源久远。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套布,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小电灯泡,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舞龙,称之为引龙。
“耍龙”社火在山丹较为普遍,较出名的是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和东乐乡城西村,西街村民国年间的龙骨架现在仍保存完好,其特点在于体积比较大,总长近五十米,龙头重六十二斤,龙身十二节,闰年十三节,参与人数众多。龙的整体色调为蓝色调,俗称“水龙”。“耍龙”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二月二结束,历时近一月,正月十五达到高潮。
西街村耍龙还有一定的讲究,五行相克不耍,耍三年,停三年。每年腊月三十大龙要到南湖取水,龙头吊两个水瓶用来装水,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耍龙时,常年得病的人和抱着小孩的人,有钻龙身的习俗,也就是让龙绕着他们转一圈,钻了龙身之人,身体的毛病据说会减少,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山丹各地“耍龙”表演的场面非常宏大,场地面积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演职人员近百人。耍龙讲究快节奏,大起伏,整条龙的动作协调连贯,通过上下翻飞,奔驰腾跃,盘旋缠绕,轻盈飘逸的表演,能给人以活灵活现的视觉感受。
在整个春节期间,沿街商铺,新建住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家)都要请“龙”到自家去耍,寓意保平安,祝发财。西街大龙与山丹县东乐的龙是不相见的,因为东乐乡是火龙,水火不容。东乐乡的龙只能在当地耍,一般情况不进县城。现在社火调演,也就不再讲究了。山丹县西街村的五十米大龙,在整个甘肃,乃至全国来说也比较少见。
山丹“耍龙”表演的套路有圆场、跑四门、正飞、侧飞、套“8”字、内盘旋、外盘旋等,分为六个步骤:盘场、祭拜四门(东、西、南、北)、龙抱柱、鸳鸯八卦阵、龙睡觉、龙抱蛋等。整个表演气势恢宏,令人目不暇接。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