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岩村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40公里的五台山北麓,岩山脚下,地处东经°40′,北纬39°13′,海拔米—米,距五台山主景区台怀镇20公里,距国道5公里,距高速公路S45线五台山北出口7公里。一条小河将天岩村分为东、西两处。全村南北宽0.5公里许,东西长1公里余。村内院落整齐,青砖碧瓦,鳞次栉比,古风犹存。村里居住着村民多户,余人。站在南坡向北望去,整个村子状若凤凰,故有“凤凰村”之称。村南是巍峨的五台山,村北是广阔的良田,闻名于世的岩山寺坐落在村之西北角,山、水、田、寺俱佳,是繁峙县数百个村庄中独一无二的。

天岩村鸟瞰

天岩村,古称天延村、天焰村,宋朝属咸宁乡,明设天延都,清道光三年(年)重修灵岩寺碑记中始称天岩。抗日战争时期,天岩村是南山抗日政府的前沿和重要活动地区,并于民国二十九年(年)、民国三十四年(年)两度为繁峙县四区区公所驻地,民国三十四年(年)冬,曾为县政府驻地。建国后,属山会乡、南峪口公社、东山乡所辖。

天岩村的历史悠久,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滹沱河上游先秦遗存调查报告》载,天岩村东、东北、西北有龙山、二里头、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自北宋以来的各个朝代均有碑记或钟识等文字记载,是繁峙县文化底蕴最深厚、记载最详实的村庄之一。

据年版《繁峙县志》,村东南50米的山前丘陵台地上,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遗址所处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分布面积7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文化层、房址、灰坑等遗址。采集有泥质篮纹灰陶片和夹砂绳纹、素面灰陶片,可辨器物有豆。另外在村西50米,有一处夏代遗址。遗址所处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分布面积2万平方米。采集有夹砂纹灰陶片和红陶片,可辨器物有鬲、蛋形瓮。

天岩村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北宋元丰二年(年)。现存岩山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即厚氏墓幢,记载了天岩村厚氏家人刻此经幢的目的以及厚氏田产、牲畜的情况。刻幢人是“维大宋国代州界繁畤县咸宁乡天延村弟(第)一等税户厚延吉妻王氏”。此墓幢证明了在当时,天岩村已经是繁峙有名的富庶之地,其厚姓村民也是当地的第一等富户。因为此幢记载,厚延吉有“田产共三十余顷,牛四十头,马三匹,羊三百余只,驴七头,驼三头,车四舆”。

因为有了岩山寺这个宝贵的历史遗产,天岩村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记载和传承,从上述经幢记载的年至今,寺内的碑、钟、磬、梁等文物加上村中多处墓碑,较为祥尽的记载了天岩村及其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为我们了解天岩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特别是根据繁峙县委老领导李宏如先生出版的《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繁峙碑文集》,以及天岩范氏后人范念颋整理的《天岩范氏碑文集》等有关资料,让我们无需在碑石、钟磬前辩识那些漫漶不清的古文、繁体字,亦可祥尽的了解天岩村的历史传承和人文气息。

据以上著作所述,天岩村在北宋始,已经是人口众多,姓氏杂陈的一个较大村庄。而且根据修建岩山寺的捐资、捐粮数额,天岩村村民的富庶程度也可见一斑。如李宏如先生所言,“天岩的农田,是繁峙上好的梯田地,最长的地头有多米,最大的地块有30多亩,大概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高度集中时,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形成的。正是由于这些平整开阔的梯田,加上人们的精耕细作,才养育了天岩人,才创造和保存了不朽的天岩文化。”

天岩村民素来就有保护文物古迹的优良传统。本村外附近各大古迹的记载中,也多有他们的施舍。现存岩山寺钟楼的铁钟,铸于明成化六年(年),天岩村布施者有人。明万历至崇祯时期的岩山寺的多次修葺,共费银近两,其中本村范寿禄历时十三、四年,布银五十余两,全村参与者余人。清朝后期的岩山寺修葺,本村布施者每次都有人左右……

二十世纪60年代,天岩村是全县最有名的缺粮村,多人因饥饿致死。有的村子饿肚子时把村中的古庙拆了换粮,而天岩村民是把自己居住的房子拆掉一部分换取高价粮食,岩山寺却毫发未损。今天,我们能看到岩山寺古老的建筑、珍贵的壁画、苍翠的古松和许多历史资料,天岩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天岩人民的素质和从历史上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

抗日战争时期,天岩村是南山抗日政府的前沿和重要活动地区。年冬,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便于更好地领导全县革命斗争,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中共繁峙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驻地从连仲村迁向中心地区。天岩村地处繁峙县中心,是个大村,村民觉悟高,革命人士多,又是四区的驻地,理所当然成为首选。其后县政府就设在村中央的“庙场院”,当时的庙场院有戏台及配房多间,其中的几间大房子,村中称为“龙厅”,成了政府的会议室,配房作为县领导的办公室,戏台成了大会主席台,庙场院成了大会会场。次年3月,县政府由天岩村迁至西沿口。

繁峙县政府在天岩村驻了不足半年时间,但在村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天岩村的历史重重地画了一笔,留下了一段佳话。

天岩村地处五台山北麓,村南为山,村北是田。村南的山脉,名曰岩山,或称天山、灵岩山,为五台山东台支脉,主峰天崖山,海拔米。其山多为石灰岩质,因长期溶蚀和风化,天然形成了许多奇峰灵异、峻秀特立的山峰:有的状如人形,有的形如走兽。奇峰延绵,错落呼应。更有有心人称道的“十二生肖”山崖,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为晋北少见的“石林”奇观。与二十余公里外的五台山平坦的“台峰”相得益彰。每逢初春,簇簇花团点缀于沟壑之间;盛夏到来,茫茫林海中犹有尽发千帆;秋风吹至,历历在目现层林尽染;时至隆冬,皑皑白雪映奇峰蓝天。

天岩的农田,土质肥厚,地块平整。从北宋至民国,近千年的碑记中,记载了岩山寺的重建、维修,壁画、塑像的经费主要源自这些土地。岩山寺的维修、保护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单是金正隆三年(年)绘正殿壁画所支费用就达0石粮食,除去外村的石,本村布施粮食约余石,宋代一石等于现在的0.67石。这一事实,不仅说明修建岩山寺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费用,也说明天岩的土地较好,产粮较丰。这里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在6—8℃左右,适宜种植五谷杂粮,过去以小麦、莜麦、谷类、豆类、油料作物为主,今以玉米、黍子、豆类、山药、葫麻、黄芥为多。

盛夏时节,金黄的黄芥花,翠蓝的胡麻花,红白相间的土豆花在碧绿的原野上相映成趣,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天岩的水,莫过于远近闻名的“宝砚泉”,俗称砚水池。村南河西畔原有一龙王庙,庙前原有一个约一丈见方的水池,名曰宝砚泉,其水涝不溢、旱不枯,清澈见底。后因截潜流改造,宝砚泉被毁。近年又在原池附近筑一新池,已无泉水自然补充。宝砚泉东南的山坡(塔坡)上有一实心砖塔,名曰“文峰塔”,每年春秋时节,上午巳时左右,塔尖的影子正好投映在宝砚泉,即“宝塔映泉”。传说,文峰塔始建于北宋,高三丈六尺。明代重修时,改为三丈二尺,毁于“文革”。8年重建,又复为三丈六尺高。村中传言,文峰塔和宝砚泉,主天岩村多出文人,在这种堪舆理论的潜移默化中,在尊师重教和耕读传家的民风影响下,天岩村古今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从前,清纯的泉水浇灌了村中不少农田,但由于后来的多次改造,现在已无水浇耕地,只是多数人家的庭院已接入了自来水。因天岩村地势南高北低,居民区在泉水北面,自来水入户无需动力,自流入户,加之山泉水长年不竭,成为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也因出自深山,矿物质丰富,远离污染源,所以入口甘甜,冬暖夏凉。

天岩的民居,从前为典型的中式风格,殷实人家多为四合院,甚至多进院、中式楼,贫寒人家则为简单的中式小居。现存民国前的建筑已很少,只有几处残缺的大门和少量的民房。现今村民住的多为建国后所建,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的建筑,而且中西结合明显。徜徉于村中街头,近百年来建筑的变迁痕迹仍可见一斑。

天岩的文物古迹,当然首数岩山寺,但除此之外的仍有不少体现天岩村久远历史的遗迹。

在村东北部,有两处不知建于何年的土质古堡(村民称为旧堡、新堡),堡墙、堡壕、堡门坡残存,古堡附近,藏兵洞或储粮洞仍有数孔。

在距村子2公里的范围内,留存着多处古墓群,多为明清以来的墓葬。其中最为集中要数岩山寺西侧的范氏祖茔。此墓群占地近1万平方米,地表封存墓堆近百座,存明正德七年(年)至清咸丰元年(年)墓碑29通,其中明代12通,清代17通。而散落于其余各处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墓碑仍有六、七十通。足见历来天岩村民生活之富足和文化底蕴之深厚。这些墓葬虽存在了数百年,但在近年却遭受了墓被盗、碑被毁的厄运,亟需加强保护,制止破坏。

由于天岩村具有久远的历史,所以村中供奉的神多、庙多,有关帝庙、文昌阁、山神庙、玄朗庙、龙王庙、观音庙、五道庙等等,大大小小十余座,分布于村中、村边,村民们将神灵放在心上,讲究的是心诚,人敬神,神佑人,天人合一,自然天成。这些庙宇已古迹难寻,多为近年所建。

岩山寺,原名灵岩院、灵岩寺。一般认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年),但据近年的修葺、考证发现,岩山寺的建造应不晚于宋元丰二年(年),或更早自唐代,金代的修葺只是重建。因为繁峙县县委老领导李宏如先生曾在寺内发现过唐代遗物,即唐代板瓦中的滴水,今存县城正觉寺展厅。后来,在元、明、清及近几十年屡有修葺。年2月23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的壁画、彩塑外,垂花门、山门建于晚清到民国年间,其余建筑均为近年重建。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

南殿为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岩山寺最有价值的是其文殊殿壁画。现存的金、明、清碑刻记载:金海陵王正隆三年(年)在此设水陆道场,建殿并绘制水陆壁画,以超度阵亡将士。壁画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年)完成。壁画主笔者是金“御前承应画匠”,天岩村王逵等人,耗时十载精心创作而成。岩山寺壁画高达3米以上,布满四壁,总面积97.98平方米。

文殊殿东壁基本保存了原画的风貌,以本生画为主;西壁匠心独运,全幅以一座宫城为主体,把释迦一生中的种种活动巧妙地布置在宫殿的四周,构图新颖,一气呵成;北壁西侧绘商人遇难图,东侧绘塔院一组;南壁两侧绘有殿阁楼台,供养人像。纵观全幅,内容翔实、匠心独运、笔墨生动、设色雅致,多种绘画技法相互融合,艺术性和科学性高度融合,为宋金绘画的难得佳作。

在文殊殿西壁上的《酒楼市井图》是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特别具有生活气息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池塘上建酒楼一座,楼内备有桌凳,楼外挂有招幡,上书“野花钻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于招揽过路游客;在楼内品酒喝茶、说唱卖艺、凭栏赏景者甚多,在中间有一女子,发型卷曲,躬身微向前倾,好似正在演唱;酒楼门外为商贩云集的市场,热闹非凡;正在叫卖的小贩布满街头,或推车、或挑担、或手提;而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的在为顾客伏案切肉,有的提着两条大鱼回家,有的为主人撑伞,有的手捧鸟笼等等。这些人既有盲人、达官贵人,又有婴孩、僧侣等等,这种世俗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这幅壁画不像一般的画夸大了人物或缩小了建筑,其建筑和人物的比例是相当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在《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惊叹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存的宋、金、元壁画和传世绘画中,就建筑物的透视关系和画面的集中紧凑而言,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外,少有能超过它的了”。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原所长柴泽俊曾说:“这幅画如果不是画在寺庙墙壁上,而是画在卷轴上,则足可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其人物形象传神,衣饰流畅,神情自然,它是寺观壁画中最精美的作品。”

岩山寺除壁画外,众多的碑石、钟磬、梁记等遗物还为天岩村和繁峙县保存了近一千年的历史资料。尤为珍贵的是,刻于金大定七年(年)的石香炉记载:金正隆元年(年)李旺、李记(都为天岩人)栽松树数株(寺内现存古松4株,不知原栽几株)。这是繁峙县唯一有树龄记载的古树,距今已近年。“这是天岩村和我县的宝贝,它不仅是几株松树,它反映出天岩人对自然、对植物的爱护,也反映出天岩人的修养和文化素质。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行为值得我们敬仰。这几株松树,以前长势很好,松叶嫩绿,生机盎然,因为顺着街道流下来的雨水通过南殿西侧的水道流进院内,流灌之故。后来维修岩山寺时将水道改掉,院内硬化,树下缺水,近十余年松树的状况大不如前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设法保护好”(李宏如语)。

据岩山寺碑记推断,自北宋以来,天岩村的居民一直聚居较多,这应得益于村中有广袤、肥沃的农田,亦有旱涝不竭的山泉,更有良好的文化传统。金元以前,村中居民以李、张、厚、王等姓为主,明代以来,便逐渐以范姓居多,直至如今。而且根据岩山寺所记布施人数,岩山寺每次大的修葺,捐资人数经常数十人至一、二百人,这种布施应是以户统计的,所以,村中人口可能长期稳定在千人左右,是历史悠久的大村。在经历的多个朝代的更递和战乱后,村中居民的生活是比较安逸富足的。

由于天岩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历代曾出过不少显赫的人物。如北宋的厚姓家族,为“第一等税户”;金代主画岩山寺壁画的“御前承应画匠”王逵;明初曾任陕西麟游知县的贡生范伯浚;清代任金山卫守府、康熙皇帝诰授明远将军的四品黄堂范王宾;民国时期的少将司令范忠宋……。

天岩村以出读书人著称。据统计,明清以来,村中考取贡生、监生、庠生、礼生等功名的有百余人,其中刘姓、李姓、王姓和侯姓数人,其余多为范姓。传说在清乾隆朝,天岩出了72个秀才,兄弟同中秀才者并不鲜见。

近现代以来,村中仍不乏优秀人才,政界、军界、医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商界均有为国家、为家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元宵节,是天岩村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时间从农历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十三下午所有的节目(耍玩艺儿)在河西上街集合,程序有起龙、饮龙、请灯官,演唱自编秧歌,晚上在戏台开始唱大戏,直到十六晚上结束。十四至十六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玩艺儿在全村各个街道和庙场院轮流进行表演,其中有挠阁、高跷、秧歌、社火、舞龙、跑旱船等。而十五晚上由本村社火队在戏台上表演的“平江南”(武松战方腊)最为惊险、热闹,最具有故事性。

天岩村的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除了最传统的吃粽子、带花线绳外,午饭后,村里的青少年成群结队带上鸡蛋、粽子等,攀登村东南面的塔坡,环抱文峰塔、钻串磷窑、攀箱板崖,在山上放炮祈福,采摘山丹花。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华传统鬼节之一,祭祀祖先为最主要的风俗。天岩的中元节另有独特习俗,节前家家捏面人,意喻儿孙满堂,连年有余。特别是新婚家庭,婚前,男方给女方送面人;婚后,女方给男方送面人。

七月十五的大戏是天岩村必唱的,在起唱前要到村南龙王庙请龙王,供奉在戏场院里。以此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天岩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重,崇尚礼义,勤劳俭节,注重教育,人才辈出,是繁邑东乡有名的富庶之地、文化之村。

高耸的文峰塔,清澈的宝砚泉,壮丽的大照壁,精巧的文昌阁,古老的大杨树,神奇的岩山寺,雄伟的范氏宗祠,组成了天岩村一幅古朴典雅、颇富神韵的壮美画卷。

岩山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