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级高一,也属于每一个你

作者\李浩彤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似乎是个深奥的哲学命题,无论立题还是解析,都包含着太多的意义。可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来说,回答这三个小问题,这一系列答案就是一部家庭史。

现在我写下的,就是有关我的答案

节选片段:我的爸爸妈妈

1.爸爸

年,文革结束的那年,我爸爸在天水出生了,他是爷爷的第二个孩子,也是第二个儿子,爷爷一共有四个孩子,全部都是儿子,爸爸总说,他是最让爷爷省心的一个孩子,每当说到这些,他总会露出十分自豪的神情。

1.1爸爸与读书

爸爸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一习惯也早已沿袭给了我。由于爷爷工作调动的原因,爸爸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是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上的,那时候,爷爷工作正是非常忙碌的时期,奶奶忙于照顾我的两个叔叔,所以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独立思考自行解决,这也养成了爸爸读书的习惯,爸爸的记忆里,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什么书他都愿意接触,从各种连环画到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侠小说,再到十万个为什么,无论是历史故事、小说还是百科全书,爸爸只要有点兴趣就会捧上一本书读上很久,读书时爸爸还会做点小笔记,写下一些有启发的话,偶尔也写写俏皮话等等。笔记一条又一条,笔记本一页一页的翻过,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高中,爸爸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作文写得非常不错,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面前展示,作文比赛也获过奖,正因为这样,爸爸在高中时选择了文科。在大学校园里,每个人的借书证一周最多可以借5本书,因为爸爸总是超过上限,所以基本上周末时光爸爸全是在图书馆渡过的,大一、大二就这样过去了,直到认识了妈妈,看书频率才急剧下降的。毕业后,爸爸参加了工作,后来读的书大多是根据需求读的,其中有很多工具书和专业书,再没怎么读过什么休闲类书了。读书给了爸爸很大的启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些夸张,可多读书,读好书,是爸爸教给我的两个最难忘记的习惯。

1.2.爸爸与工作

爸爸的工作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出差,由于工作地点的变化,他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多数都参观过,比如四川峨眉山、九寨沟、吉林长白山、云南丽江,他都去过不止一次,最近几年国外的项目多了,还要乘坐飞机飞过大半个地球,去往中西非国家,到南美洲巴西、厄瓜多尔参加项目,飞往柬埔寨、老挝、泰国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每次爸爸出差,我总会让他多带点当地的特色食品回来,爸爸也总能满足我的小愿望,工作之余抽空出去买给我。

爸爸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严谨,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下属同事,他都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但爸爸的同事们都理解他的工作方式。每当工作完美交工时,每个人都觉得有所收获,也佩服爸爸的才华和责任心。爸爸在工作上获得的荣誉证书一共有三十多本,爸爸曾自豪的展示给我看,厚厚的一摞红色证书,这些都是他辛苦工作赢得的回报,今年他还被公司评为劳模,工作上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2.妈妈

年的正月,我妈妈在张掖山丹出生,由于姥爷姥姥格外重视自己儿女的文化教育,尽管家里经济条件紧迫,但姥爷姥姥在孩子们该读书的时候一律都送进了学校。姥姥姥爷有三个孩子,我舅舅和我妈妈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入职,只有小姨高考落榜后去学了服装裁剪有了自己的店面。

据妈妈说,她在姥爷姥姥的支持下,上学的路一直都很顺利,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初中三年跟她自己的姥姥(我应该称呼太姥姥)住在一起,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教过她的老师都觉得她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本来姥爷姥姥觉得妈妈上个中专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妈妈竟然报考了县一中的高中部,妈妈的意思是想考大学,不想上中专,而姥爷姥姥是非常开明的人,看妈妈如此的态度也就支持妈妈读高中了。

高中时,妈妈住校,据说当年刚建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还在建设中,学校将原来的平房教室隔出几个房间暂时当做学生宿舍。如今回想起来,妈妈说这种宿舍给她太多深刻的记忆了:人多窗户多,周末人少的时候住在里面会感到害怕。她在很长时间不能适应这种生活,但她仍然坚持了下去。妈妈属于不怎么偏科的学生,数理化固然一直很好,但语文英语等科目也很好,尤其作文一直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妈妈的家族中,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妈妈就是一个该学理科的料,可是妈妈偶然看了一篇介绍记者的文章,被文章中所描述的记者职业所吸引,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文章中所描述的那种人,那时候,刚好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风靡于女孩子中间,妈妈也特别向往那种行走旅游的生活------总之妈妈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文科,于年参加了全国高考,第一志愿没有录取上,被调配到西北师范大学某个不喜欢的专业,有点儿小郁闷,但也只能服从分配无法做别的选择。

妈妈大二时认识了一个酷爱读书的男生,那就是我爸爸。据妈妈说,那是一个下着太阳雨的午后,她正在操场上看一场足球赛,20岁的爸爸突然问妈妈多大了,妈妈扭头看过来,一个一脸阳光的男孩笑着看向她。从那时候起,世界的色彩不一样了,从此成了彼此生命中的港湾。

爸爸毕业比妈妈早一年,爸爸去了四川某个大型建筑企业工作,妈妈本来应该是一名教师,但年大学毕业时面临着一个二难选择,当时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原则还基本是国家统一分配,大多数还是各回原地,妈妈如果回了原籍当老师,可能与爸爸就不能到一起了,但当时班里有15%的人可以双向选择,自主选择单位签就业合同或者被派遣回属地,妈妈交了四千元的出省费,也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爸爸和妈妈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一路相伴走南闯北,相依为命不离不弃。

刚参加工作时,爸爸妈妈主动要求去了家乡所在的疏勒河流域的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妈妈所学的专业不是工程类或经济类的,入行建筑行业,可选的路似乎只有文秘工作,虽然妈妈具有很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可她不想做文秘工作,她想从事一份专业性强的工作,所以她先从工程科的资料员做起,逐渐熟悉工程图纸和专业知识,由于勤勤恳恳工作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一年以后,妈妈调入了项目部的经营科开始接触到工程预算和合同管理等工作。文科生的妈妈上大学后就不再学数学了,但为了看图纸,她自己又捡起了几何书温习各种图形,之后开始自学看工程图纸,再接手项目部的工程结算工作。后来陆续考过了中级经济师职称、造价工程师资格证、招标代理师资格证,并取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妈妈相继辗转参与了甘肃、山东等地的几个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并且一直从事工程预算方面的各种工作,在基层一线一待就是整整5年,在疏勒河那个项目结束时,我出生了。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的流动性,为了让我不受他们工作的干扰,在我刚刚半岁时,就把我留给了爷爷奶奶带,一周岁过后,因为我奶奶得了高血压,又把我送到了山丹姥姥家,我在姥爷姥姥那里生活了三年,直到我四岁时才又被爸爸妈妈接到身边。

年年底爸爸和妈妈一起回到了四川绵阳工作,妈妈一直坚持做着项目经营管理工作,和很多同事一样,爸爸妈妈喜欢上了这座有序、整洁、平静却又不失活力的城市,他们决定在这里扎根了。

年由于爸爸要调动到北京工作,经过慎重考虑,妈妈再一次决定跟随爸爸去北京,于是,妈妈停薪留职,并于年4月9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前的一个月带着姥爷姥姥和我离开绵阳来到了北京。不得不说这个决定让我们奇迹般的躲开了这个灾难,据妈妈留在绵阳的同事们所说,他们在那些天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好在市区距离震中较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部分楼房开裂,尽管如此,也都在外面露天住了很多天帐篷,我们对此十分震惊。

那些天,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报纸,看到了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都很难受,学校、单位捐钱捐衣物,在心里总有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在那里生活过的缘故吧。我记得我姥爷还把报纸上一些关于地震的特殊报道剪了下来夹在一起收集了厚厚的一摞。而我的家乡甘肃,也遭受了这次地震的巨大破坏。

来到北京的当月,妈妈就顺利应聘到了一家建筑咨询公司工作,如果说妈妈以前做的是水利工程的造价,到北京以后从事的却是工民建、市政、绿化等工程的造价,使用的工作软件不一样,工作的重点不一样,但妈妈曾说都是建筑工程,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只要肯用心,只要有悟性,很快就能入手公司的核心业务。

妈妈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从事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比如记者比如编辑,但是有一点她是自豪的,那就是她自己的事情,不管对错,每次到了选择的关头,都是她自己做的决定,所以不论结果怎样,她都勇于接受,尤其是从来没有拖过爸爸工作的后腿,让爸爸不必因为她而有所顾虑。

而我们随着妈妈在北京的就业,家算是真正安顿于北京了。妈妈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还是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去,一边旅行,看看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一边把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从我很小开始,我就知道妈妈有写日记的习惯,她有一个电子日记本,记录着生活中的感悟和点滴,其中有一部分记录的是我的成长。妈妈说把写我的成长历程的那些文字合起来就是一本书,一本属于我们家的书。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