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总面积平方公里。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地,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境内流程公里。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条。水源丰富,水质较好,多数地区水样pH值7-8.8,中偏弱碱性,矿化度0.2-0.7,灌溉系数18,总硬度5-16度,为软水或微硬水。全县自流灌溉渠道共达24条,灌溉面积12.46万亩。
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全地区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县属44.43万亩。海拔高度在-米之间。北倚祁连山,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气候湿润、水量充足的门源盆地。农耕土壤以黑土、黑黄土为主,耕作层有机质含量35-50克/千克,碱解氮-克/千克,速效磷15-18毫克/千克,速效钾-毫克/千克,pH值为6.5-8,土壤耕性稳定,适宜性广,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门源小油菜种植。
门源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区。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全年日照时数.8--.8小时,年太阳辐射.68--.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日较差11.6--17.5℃,年平均气温0.8℃,年平均降水毫米,年蒸发量毫米,无绝对无霜期,适宜种植门源小油菜。
门源菜籽油的发展及荣誉:
门源县种植小油菜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是青海最大的商品油基地,历来就有“门源油遍地流”、“高原油盆”的美誉。
年-年,门源县地区用小油菜籽对换大米、白面或小麦、豌豆缴纳公粮。
年,青海省确定门源为全省油料基地,门源县调整粮油草种植比例,调动群众种油菜的种植积极性。
年,门源县小油菜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6.7%,在门源历史上首次超过粮食播种面积。
8年门源油菜花被评为国家4A景区和青海省“我心中最美丽的十大景观”。
年,门源县小油菜单产千克/亩,总产吨。
年,门源县已建成“农业部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和“国家油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种植区。全县小油菜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近4.1万吨,油菜平均亩产千克,种植面积覆盖全县。
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门源小油菜籽”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保护范围: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7°03′11″-37°59′28″,东径°55′28″-°41′26″之间,县境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99公里,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4镇8乡(青石嘴镇、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西滩乡、北山乡、麻莲乡、阴田乡、皇城乡、苏吉乡、珠固乡、仙米乡)。总耕地面积60万亩,小油菜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近4.1万吨,种植面积覆盖全县。
门源小油菜及菜籽油的特点:
1,门源小油菜籽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
2,土壤耕层深厚,排灌方便,结构和理化性状良好,pH值以6-7.5为宜,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0)规定的三级以上的沙壤土、壤土、轻粘土标准。
3,适宜在门源地区栽培的小油菜品种主要是浩油11号。
4,油菜籽平均含油量42.5%,出油率32.1%,是加工烹调油的理想原料,还可加工成色拉油、人造黄油、氧化油、起酥油、食用脂肪等高档食用品。
5,门源小油菜杆茎上长着众多长角果,内有圆形种子,即油菜籽,每个角果一般有10-18个油菜籽,着生于隔膜边缘,分左右两列,油菜籽直径约1.5毫米。
6,门源油菜籽,褐色,籽粒饱满均匀,油菜籽营养丰富,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正。
门源年产油菜籽近5万吨,油菜籽含油率高达48%以上。且门源菜籽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由18种脂肪酸成分组成,油酸、亚油酸含量高,芥酸含量低,不含胆固醇,人体吸收率高达99%,适合大众口味,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之功效,是无公害、纯天然食品,食用植物油的首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