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山丹县,立足地处北纬38度“黄金带”优势,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把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走好“富蔬”之路,吸纳农户就近务工,有效拓展群众的增收渠道,让“菜篮子”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
初秋时节,在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高原夏菜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把刚从田地里采摘下来的西兰花进行分拣、打冷、装包、装箱等作业。很快,一株株绿油油的西兰花就会从这里装箱走出冷库,运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外。“我们的产品内销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外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陈户镇高原夏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玉兴自信地说道。
“今年种植了亩西兰花,目前第二茬西兰花种植已经完成,我们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到基地来务工劳动,增加群众收入。”站在田垄间,看着一片碧绿的西兰花花海,丰收的喜悦挂在李玉兴的脸上。谈到今年的赚头,他麻利地算了一笔收入账,“我们基地每亩西兰花的栽种密度颗左右,预计每亩西兰花可采收斤,按照现在每斤1.8元的批发价计算,亩均收入可达多元。”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佰海信心满满,“现在寺沟村已建成了多平方米的预冷库,逐渐形成集育苗、种植、包装、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刘佰海介绍,寺沟村根据发展实际,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以党建为引领,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吸收周边村闲散劳动力多人,人均增收2万元,真正用产业托起了百姓的“致富梦”。
现如今,成熟的西兰花种植产业链,示范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的同时,也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农闲人不闲,家门口挣钱”,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
“以前村上没有产业,每年都在外打工,东奔西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到点下班,一天能赚多元,越干越有盼头。”正在给西兰花打包的村民马振萍说,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务工。
“下一步,我们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持续增加对高原夏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继续深挖农产品的附加值,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佰海告诉记者。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铺就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山丹县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供港澳蔬菜、高原夏菜等产业,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向绿色生产、包装加工、冷链配送、供港澳直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蔬菜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今年,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6.4万亩,其中高原夏菜5.93万亩,设施蔬菜0.47万亩,实现年产量约19.92万吨,全产业产值约6.59亿元。(山丹融媒吴艳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