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忆往昔!炎炎烈日,农民背着农药喷桶打药,声音吱呀作响;丰收时刻,人们在田间弯腰收割,时不时起身捶捶腰板……

看今朝!晴空万里,农用无人植保机从农田上空轻灵飞过,每小时均匀喷防上百亩;秋收季节,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齐刷刷驰骋在田野上……

年至年,十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在这十年的时间轴上,留下了时代脱贫攻坚的深深印记,也镌刻下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位推进、尽锐出战,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补齐短板,文明乡村渐入佳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乡村环境持续向好,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年均增长10.3%。

粮食产能实现稳定提升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提升,1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这十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突破45万亩,粮食产能增加到20万吨以上。

金秋时节,地处祁连山下的大马营镇迎来了土豆大丰收。陈志斌是大马营镇马营村的种植户,年,他流转了亩土地种植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随着土豆收货机的隆隆机声,一个个金灿灿、圆滚滚的土豆正从泥土里翻出来,陈志斌组织村民们正忙着收挖、装袋,脸上洋溢着喜悦。

“田地质量好,越种越有劲头!”陈志斌说。过去,流转来的不少地块零碎分散,大型机械无法进出,人工成本怎么也降不下来,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只能挣一二百元。随着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加快,小块变大块,农田成了“一掌平”,大型农机进出方便,大大节省了种植成本。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十年来,山丹县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全面推行“到册不到户”“一户一块田”建设模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小麦示范片区。同时,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推进粮食生产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翻阅历史,山丹曾经是全省“插花型”贫困县,山丹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插花型”贫困县和13个贫困村整体脱贫摘帽,户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进新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50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7.07%,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面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群雁要靠头雁领。走进陈户镇寺沟村,多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片片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基地内种植的最后一茬西兰花、西芹等高原夏菜已进入采摘期,村民们正在劳作,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画卷。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差的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寺沟村将党建引领作为“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通过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整合资源引导农民参与特色蔬菜种植,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经改变了模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脱贫户家的冰箱里,肉类一年四季不缺,冬天也舍得花钱买西瓜吃;常住村民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孩子考上大学,再不用为学费发愁;生病住院,大部分报销,不用再担心医疗费用拖垮家庭经济;老弱病残,政策兜底确保衣食无忧。

位奇村村民腾有福曾经是村里贫困户,如今在各项帮扶政策下,开始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年,他流转了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小麦、燕麦草等作物,年收入达到了80万元左右,同时,还带动村民就业,成了脱贫致富的标杆户。

腾有福与寺沟村的脱贫成果,是山丹县脱贫攻坚的缩影。十年来,山丹县坚持系统性、长远性谋划,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谋实策出实招,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农户基本安全住房保障全覆盖;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率、饮水安全率、行政村道路通畅率全部达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资助全落实、待遇全享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前路,山丹坚定信心,再启新征程,从生态美到百姓富,从产业兴到经济强,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三个总体稳定”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紧盯“三类户”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培育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基石不断夯实,美丽乡村迈出振兴步伐。

乡村振兴谱写时代篇章

奋勇前行,阔步振兴。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山丹县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安居、乐业,这两个词蕴涵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渴望。初秋时节,走进清泉镇双桥村,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彩虹村庄让人眼前一亮,一条崭新的彩虹路连接起风格统一的农户房屋,与不远处的“如意花海”旅游景观构成了一片如画的乡村风景。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双桥村不仅改变了面貌,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的有机蔬菜远销粤港澳,制种花卉吸引八方游客,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双桥村走上了经济发展、生活幸福的彩虹之路。村民魏桂花说,这几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子宽敞明亮,交通便捷,出门就是花海、广场、医院和学校,还有快递物流服务点。以前在家种地,农闲时节到处找零活干,收入也不稳定,勉强维持生计。现如今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区就可以务工。

“数字助农,智慧兴农”。在清泉镇永宁新村西侧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慧农业示范区,一座“高大上”的智能玻璃温室映入眼帘,园区负责人刘正华介绍,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园区主要打造基于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科普研学、科技示范、果蔬采摘、亲子互动、农耕体验为一体的联动发展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产村融合互动,为产业高效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年来,山丹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强化党建引领、培育特色产业、优化服务治理,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道路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打造清泉村“清雅民居”、双桥村“花田巷子”、四坝村“锦绣田园”和高庙·记忆民俗文化产业园、中河村“焉支旅游风情线”,抓重点、补短板、夯基础,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推动乡村建设向全域拓展。同时,形成马铃薯、油菜、中药材、优质牧草、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饲养量保持在万头(只)以上。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实施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做靓“山丹羊肉”地理证明商标和“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县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纷纷突破2万元,其中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69个,占62.2%。坚持“四集中”模式和“1+6”安置方式,全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推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丹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起点,山丹正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焉支大地上加速展开。(黄东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