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画卷,河西四郡已被现代化都市淹没,硖口古道亦被高速和高铁取代,唯有屹立在大漠南缘的这个古城,诉说着千年往事,期待您的聆听。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硖口古城扼守在古丝绸之路的甘凉古道上,走过了千年历史烽烟。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硖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留下的诗句,写的就是山丹硖口。意为:位于大漠南端的硖口,是中原和夷狄的分界线。
硖口,古名泽索谷,地处焉支山余脉和北部山峰夹持的峡谷当中,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自古便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航拍)
《汉书·地理志》记载,泽索谷在山丹卫东南,“自姑臧(今武威)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大岭”即今天的焉支山,这是关于硖口地理位置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这险要之地设关隘,就如同是扼守在“甘凉咽喉”上的锁钥。直到今天,硖口的石崖上仍镌刻着“锁控金川”,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硖口时,有感于地势险峻,灵念一闪,当即题写了这四个大字。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硖口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那时就作为军事要塞有军士把守。汉武帝时拓疆至河西,在此设置都尉,明筑城堡,清设总兵、守备、都司等职。在两千年的时空岁月里,硖口古城一直是甘凉古道上至关重要的一处古城关隘,有着“甘凉咽喉”之称,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从竖立在古城的碑刻得知,硖口古城堡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年),后巡府都御使廖逢节率众再度加固,总面积19万平方米,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古城开南北两个城门,关城与翁城相配,城上雉堞、裙墙楼橹华具,四周设有护城河。古城城门洞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又称“生铁城”。城内原有的衙府、寺庙、店铺、营房等设施,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城垣及城门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古城北城门完好,砖砌拱形,外为夯土城墙。
硖口古城除了军事作用,还负责邮传递运。硖口古城中曾设硖口驿,硖口驿置甲军40名,骡马21匹,车牛23辆,专司邮递。硖口古城东、西10里的地方分别设停云铺和丰城铺,专门负责邮传急递,直至清朝。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自汉代打通“丝绸之路”,张掖、武威既是对抗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商贸易的重镇,而硖口关是必经要道。使者和商贾们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往西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瓷器等,往东则输入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植物种子及汗血马、狮子、犀牛等异兽珍禽,以及东、西方佛教、舞蹈、音乐等文化交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硖口关的作用是对出入甘、凉人员验明通关文牒,进行登记。
(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
西北风吹过,带起一片沙尘,使这座古城更显苍凉。风继续吹着,风中仿佛听见了岁月的回声——络绎不绝的商贾穿城而过,走向远方;张骞穿城而过,凿穿了西汉和西域的通道;唐玄奘穿城而过,西行五万里历经艰险取得真经;陈子昂穿城而过,留下了“硖口大漠南,横绝贯中国”的绝句.....
(山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长城徒步活动)
边关冷月,岁月长河,山丹汉明长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有反映甘凉咽喉险要地理位置的“锁控金川”和“天现鹿羊”摩崖石刻等古代遗迹;有“石燕高飞”“石峡封云”“日勒翻影”“狄青的传说”等历史传说;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长城的诗词歌赋;并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主播的专题片《山丹硖口看长城》,从这里走向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台,远播海内外;更有新建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长城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和数字化保护;在硖口既可以领略明清古风,重温汉唐文化,又可感受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西部风情。(山丹融媒刘伯武)
(“爱我中华护我长城”徒步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