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寺沟村“24字工作法”焕发乡村治理新活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侯洪建通讯员张峰今年以来,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大力推行“组织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24字工作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善治之路。“一支队伍”服务千家万户“以前到镇里办事要走近半个小时,很不方便。现在直接找村里的党员联系户和网格员,就能帮我办好。”近日,收到网格员送来的电费、医疗保险等收费票据后,70多岁的刘奶奶高兴地说。寺沟村坚持以基层党建基础建设攻坚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行精细化网格服务,将党建、政法、民政、卫生四类网格整合为全要素融合乡村治理“全科网格”,配备网格长1名,网格辅助人员3名,确定党员联系户21户,组建乡村治理队伍2支,邀请党员志愿者和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力量常态化下沉网格,把党的组织和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当地还积极推行“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成立高原夏菜产业链功能型党委,设立产业协会、仓储物流加工、市场营销3个产业链党支部,吸纳周边村社劳动力余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个小院”串起邻里真情“推行常态走访和‘邻里小院议事’后,我们化解群众矛盾的效率大大提高,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寺沟村网格员马振萍说。4月中旬,马振萍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民李天成的小麦地被邻居家的牲畜踩踏,造成直接损失多元。马振萍便把双方约到“邻里小院”协商解决,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如何让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是当下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课题。寺沟村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评、民事民决”的思路,将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确定为村民说事议事日,并建立“邻里小院”2个,结合“红白理事会”“和事佬”调解室等平台,围绕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关键小事”和产业发展、低保评定等大事要事,定期组织党员群众面对面协商议事,实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网格员入户走访是寺沟村推行常态走访的一个真实写照。今年以来,该村积极开展“敲开一扇门、解决一揽子事”遍访行动和特殊群体关爱服务行动,组织46名农村党员与96名独居老人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8个。“一组数据”跑出治理速度“您反映施工队乱堆乱放施工废料的问题已经解决,处理结果还满意吗?”村文书王佩正在渠道施工现场回访村民梁奎。原来,村里的渠道施工队在道路两旁随意堆放施工垃圾,不但影响了村里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七社村民梁奎发现后便拍照上传至村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65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