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与山丹有“中国缘”的十大国际友人
他,于年远赴中国,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他,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怕艰辛,不计得失,把一腔热血和全部心血都贡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愧为一名无私无畏的国际主义战士。
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如白求恩大夫一样,是国际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的信仰者。
他,就是路易·艾黎,是近百年来在华时间最长、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尊敬的国际友人之一。在华60年里,他始终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将成为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饱经战争洗礼觉醒的他决定远赴中国
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斯普林菲尔德镇。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艾黎,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笃信社会进步,是个先进的社会主义者。母亲克拉拉·玛利亚·白金汉,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新西兰早期妇女普选权运动的倡导人之一。
艾黎家中有7个孩子,他排行老三。年,艾黎9岁时,全家搬迁到克莱斯特彻奇市。18岁时,他的哥哥埃里克牺牲战场,在他看来,征战疆场为国捐躯是一种英雄行为。1年后,中学还未毕业的他加入新西兰远征军,赴欧洲作战。
年3月,路易·艾黎参加欧洲索姆河战役,在战场上,他第一次和由山东农民组成的中国劳工军团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他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一场伟大的事业,但是战争之后不久他就醒悟了:真正的事业不应该是破坏而是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艾黎回到新西兰,与老同学杰克·史蒂文斯合伙,在北岛的塔拉纳基地区办起了公顷的牧场,这一年艾黎23岁。他们驯马、打柴、放牧、狩猎、铺路,有时一天要劳动16个小时。牧场孤寂而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艾黎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性格和笑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
6年后,史蒂文斯准备结婚,路易·艾黎把牧场交给史蒂文斯,回到家里,向家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到一个正在被革命震撼的国家去。
这个被路易·艾黎称之为“被革命震撼的国家”,就是中国。
年4月21日,路易·艾黎乘坐“卡卢鲁”号货轮,经香港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到达上海的第二天,路易·艾黎在上海工部局消防处找到了一份工作。此后,他相继担任消防处小队长、队长级督察。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了工业科,路易·艾黎又担任了工厂督察长。
担任工厂督察长期间,路易·艾黎发现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繁华大都市背后,隐藏着令人震惊的苦难。随着他对中国更多情况的了解,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开始产生了感情,一年半以后,准备返回家乡的热情烟消云散,他决定留在中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开展工合运动“工合星火”呈燎原之势
年3月的一天,路易·艾黎读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使他开始真正明白中国国内斗争的原因,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旧的制度必须推翻,我将永远尽力帮助推翻。
年年末,路易·艾黎结识了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并通过史沫特莱,先后与宋庆龄、鲁迅、茅盾等一批文化界进步人士保持了密切联系。年,路易·艾黎加入上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年,路易·艾黎和几个朋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支持学生呼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刊物《中国呼声》,并用笔名发表文章,帮助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他撰写的《岳飞——中国的爱国者》《太平革命》《台湾我们失去的领土》《爱和平的我们必须争斗》等文章,阐述了他以“保卫和平”作为崇高理想以及与日本法西斯作斗争的最早看法。
这段时间里,路易·艾黎在上海愚园路的居所,也成为掩护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的据点,许多中共地下党员都曾经在他家里住过。年的一段时间,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在这里安装了发报机,与正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保持联系。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虹口和杨树浦遭到日军炮火的狂轰滥炸,工厂被毁,大批难民和失业工人流离失所。次年,路易·艾黎辞去工部局的职务,奔赴武汉,开展轰轰烈烈的工合运动。
“工合运动”是路易·艾黎同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人倡导发起的,主旨是在非敌占区将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生产救亡,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日战争。
年4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在武汉成立,路易·艾黎代理总干事,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顾问。同年7月,路易·艾黎赴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多次同周恩来等人商讨工合运动的性质及作用等,“工合”运动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
此后,路易·艾黎一直致力于工合运动,至年,全国各地的工合组织遍布16个省,发展到多个,月产值达多万元,援助了20多万失业者和难民。期间,他还在延安等地成立了“工合”指导站,发展工业合作社,受到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支持。
在毛泽东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北工合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建立起来,生产的军需民用产品,在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丹办学10年为中国黎明培训人才
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渐渐出现了管理和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路易·艾黎意识到成立合作社的同时,必须进行办社和技术方面的培训。随即,他开始创办一种新型的职业技工培训场所——“工合”培黎工艺学校,有“为中国黎明而培训人才”之意。
年,路易·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西北的第一所培黎学校。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军向西推进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双石铺的办学受到国民党干扰,迁校迫在眉睫。
年夏天,路易·艾黎到玉门油田考察返途中,发现山丹县适合办学,遂与时任校长乔治·何克商定将学校西迁到山丹。年底至春,60多名学生分两批跋涉多公里迁往了山丹。
在山丹,学校主要招收贫苦人家的子弟,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同时,学校还办起了河西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日产煤50吨。开发了2万多亩荒地,并在县城周边建立了3个小型农场,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半机械化农场,也是当时山丹培校规模最大的实习基地。
此外,学校还成立畜牧组,从新西兰引进了库雷戴尔种羊,从印度引进希赛德尔公羊,在四坝滩放养和培育,羊的存栏量最高达到多只。
几年后,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形势的恶化,学校的经济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路易·艾黎经常起草电文、信件,向海内外求援,想办法把国外汇来的钱换成金条,然后带进广州,将金条藏在卡车用的蓄电池底部空运到兰州换成银元,再运到山丹使用。期间,路易·艾黎的母亲也将自己全部的养老金1.5万新元捐给学校,帮助学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年9月21日,山丹解放,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黄新廷到学校拜见路易·艾黎,希望借用学校的卡车帮助西进的解放军。当即,路易·艾黎发动运输组和机械组学生把埋藏在窑洞和老矿井里的汽车零部件、汽油挖出来拉回学校,连夜组织学生安装好了20辆卡车,支援解放军解放山丹军马场和玉门油矿。
年6月,山丹培黎学校由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接管,后转由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管理。年,学校迁至兰州并更名为培黎石油技工学校。年,培黎石油学校并入兰州师专,年,兰州师专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
在山丹的10年中,培黎学校相继办起了机械、陶瓷、玻璃、煤矿、运输等20多个生产小组,成功地实践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也为新中国石油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情系张掖山丹件文物全部捐于此
年以后,路易·艾黎利用各种机会,去中国各地参观访问,赴工厂、进农村进行社会考察,足迹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年,路易·艾黎定居北京。此后,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参加各类和平会议,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中国各地进行考察期间,路易·艾黎以诗歌、散文、图版方式宣传中国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于20世纪60年代整理出版了《中国内地在跃进中》《江西日记》《在湖南山水之间》《高原省——山西》和《中原的斗争——河南》等,集中讴歌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在北京的日子里,路易·艾黎非常眷恋在山丹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岁月,在他房间的墙上,挂着描绘山丹风景的油画,桌上摆着带毡帽的山丹牧童娃的塑像。他常常说道:“在山丹与青少年一起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我简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正在进行学习的人。”
年6月,路易·艾黎第五次重访山丹,在山丹县文化馆参观出土文物时,看到了当年他带领培黎学校师生在垦荒开渠时发现的“四坝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心情十分激动。年3月,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在华期间收藏的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
年,为了纪念缅怀他的老战友乔治·何克,丰富山丹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山丹文化事业的发展,路易·艾黎建议在山丹修建一座图书馆,并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图书馆购买图书,先后捐赠图书册。
年11月,路易·艾黎正式提出恢复重建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建议。年3月28日,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动工建设。
年4月21日,在路易·艾黎来华60周年之日,恢复重建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并举行典礼。90岁高龄的路易·艾黎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参加,专门从北京发来贺电,并应聘担任了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
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他在遗嘱中写道:“待遗体火化后,请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便人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滩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从简,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只不过是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随后,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曾经耕耘与居住过的山丹四坝滩原野上,另一半骨灰则与他的挚友乔治·何克安葬于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内。
年,路易·艾黎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人的一生何等短暂,就像一阵风一掠而过。有的人留下万贯家财,让懒散的儿孙肆意挥霍。而真正的富有,应该是为同代人的幸福,竭尽所能,除此还能理解成什么?
——谨以路易·艾黎生前的这首诗深切怀念他
触摸红色印记厚植爱国情怀——您好!路易·艾黎
6月28日上午,盛夏的山丹艳阳高照,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
蓝天白云下,艾黎与何克陵园内,“您好!路易·艾黎”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全体成员列队肃立,缅怀将毕生奉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路易·艾黎。
默哀毕、三鞠躬,献上鲜花,轻抚墓碑,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光辉的一生仿佛呈现在了眼前:参加一战获军功章,放弃产业只身赴华夏……在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他辗转中国大地的大江南北,开展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在艰难困苦中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中国人民解放等事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墓碑下,是他一半的骨灰,而他的另一半骨灰已经融入了四坝滩原野上的泥土,与他身前热爱的这片土地化为了一体。墓旁,一棵来自新西兰的松树高耸挺拔,针叶随夏风摇曳,似在与这片热土招手。
回望墓碑,不禁道一声:您好!路易·艾黎。
告别陵园,来到他的故居,透过旧桌上他曾使用过的打字机和照相机,依稀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形势恶化,山丹培黎学校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他经常起草电文、信件,向海内外求援……为了争取对学校的援助,连他远在新西兰母亲的全部养老金(1.5万新元)也捐给了学校,帮助学校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故人已逝,打字机也与他一道停止了忙碌,却留下了他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山丹乃至中国大地上赓续、永存。
踏上宽敞的艾黎大道,雄伟的山丹艾黎纪念馆就在不远处。推开纪念馆大门,他与老战友乔治·何克以及五名孩童的雕像出现在眼前:自信的步伐、微握的左拳,和他那充满大爱与温暖的、轻抚在少年后背的手臂,诉说着他的大爱无疆和坚韧不拔。
从他小学时的全勤证书到教书育人的千分尺,从那枚刻着“创造分析”的印章到北京定居时坐过的沙发、用过的衣柜,件展品,详细记录着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一生。尤其那枚刻着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训“创造分析”的印章,铭记了培黎学校创建、发展、壮大、创新的历史。
路易·艾黎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在山丹,我们请人在一块古石的背面镌刻了“创造、分析”四个中国字作为校训。因为我们学校一直想做的工作就是教育青少年不仅要获得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生产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自己分析和创造。
年12月19日,路易·艾黎89岁寿宴会上,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向路易·艾黎赠送了这枚印章。如今,这枚长宽4.5厘米,高5.5厘米的印章,作为馆藏五件一级文物之一,依然收藏在山丹艾黎纪念馆。
一枚小小的印章,铭刻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最初的探索,而发展充实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已成为所有培黎相关院校共同秉持的校训,这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观。
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信中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
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丹培黎学校考察,在细致考察了艾黎故居和实训车间后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大有前途。
“山丹艾黎纪念馆通过展出的件展品,全面介绍了路易·艾黎一生为我们民族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展品都是艾老自己收集的。”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张兴民说,“纪念馆重点从弘扬艾老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出发,教育广大青少年和广大党员干部向艾老学习,发扬艾黎精神,让艾黎精神代代相传,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山丹努力奋斗。”
山丹培黎职业学院级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班学生粟芮瑶说,来到学校后,她全面了解了路易·艾黎的生平,深深地被路易·艾黎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两年来,在理论与实操对半的学习培训中,深切体会到了“创造分析”校训的深刻含义。
“路易·艾黎在山丹扎根创业的十年间,积极办学校、建医院、开工厂、办农场,把现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带到了山丹。年,他离开山丹定居北京后,先后七次重访山丹,视山丹为‘第二故乡’。年,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在华期间收藏的近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丝路明珠网记者朱彦说,“我深深地被他事迹和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同时也是路易·艾黎精神的宣讲者,应该为同代人的幸福竭尽所能,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他的精神能如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岁月更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拓展艾黎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外延。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用文字宣传好红色文化,更要用新媒体全方位传递红色记忆,讲好路易·艾黎事迹、弘扬路易·艾黎精神,传播好甘肃的红色故事。”
正午时分,金灿灿的阳光普洒在融入了路易·艾黎骨灰的山丹大地。路易·艾黎所留下的文化与精神,如同他的骨灰一样,早已融入了甘肃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甘肃人民心中,成为甘肃精神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
穿越历史长河,走出艾黎纪念馆,回望大厅里的雕像,路易·艾黎的笑容更显亲切与温暖。那一刻,“中新友谊”镌刻着的“路易·艾黎”这个名字愈加伟大。
山丹艾黎故居
点击图片观看VR全景
长图丨翻开尘封的记忆重温路易·艾黎的中国足迹
来源:中国甘肃网
记者:张振宇程健宋芳科任磊
编辑:高正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