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陕北红军的足迹,记者辗转来到志丹县和子长县。这是两座分别以陕北红军及西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和谢子长的名字命名的县城。
沿途,一些路段正在施工,蜿蜒的山道正在拓宽,运送原油的大型油罐车和客货车川流不息;公路两侧,“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的宣传牌不时映入眼帘,似乎在向世界宣示着陕北人民的新追求、新希望。
70年前,这两个县都曾有过“红都”的美誉:子长县即瓦窑堡,志丹县即保安县,中共中央初到陕北时,先后在这两个地方各驻扎半年,留有大量革命旧址。
“一杆杆红旗插山顶,刘志丹山里喊一声,前后川里齐呼应。”如今虽然听不到70年前的民歌了,但走进志丹县,那一处处古朴的革命旧址与繁华的现代都市相辉映,还是让人感受到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历史发展轨迹。
志丹县党史办主任刘志学告诉记者,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清涧、渭华、旬邑起义,为后来在西北建立红军和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年2月,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举起了工农武装的旗帜,陕北游击战争在10多个县境展开。年5月,陕甘边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西北红军主力和游击队发展到近万人,建立了20多个县苏维埃革命政权,为红军长征立足陕北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
毛泽东曾深情地说:“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在子长县,我们采访了田玉山和钟彪两位老红军。他们都是原西北红军的小战士,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他们随部队整编,参加了东征。其中田玉山在红一方面军警卫连,为毛主席站过岗;钟彪随刘志丹作战,刘志丹牺牲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将这位民族英雄的遗体护送到瓦窑堡。田玉山说,这片土地究竟洒下多少红军烈士的鲜血,谁也说不清,光我们家就有5人参加红军,先后牺牲了3个,只剩我和一个妹妹还活着。
如今,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正在这片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兴起。“我们以志丹精神建设志丹县,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措施,争取让荒山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志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东阳告诉记者,这个13万人口的山区县,去年全县GDP达到23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在全省创造了多个亮点:农民人均收入位居陕西省第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
子长县也不甘落后。当年,这里曾是抗日救国宣言的诞生地和红军东征的出发地。如今城市大了,道路宽了,人口多了,经济发展快了。子长县常务副县长吴聪聪自豪地说,子长县是资源大县,已探明的矿藏有10多种,特别是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储量丰富。县里还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如年产40万吨的优质土豆,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发展速度令人振奋。
高歌猛进的变化里,永远不变的是红军留下的红色经典和赤子情怀。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决不能愧对红军。”在志丹县和子长县,我们又一次领悟到:无论昨天的革命还是今天的建设,共产党人的宗旨都是为人民谋利益。
来源:天天学习天天读
原标题:《红军长征的故事:山丹丹花开别样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