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93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93回四出祁山

公元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进洛阳朝见皇帝。曹真原为大将军,曹休因取了庐江而做了大司马。都是管武事的,在曹魏行政框架里,大司马要比大将军更高。曹休一死,这个位置就给了曹真。至于复姓司马的司马懿,则从骠骑将军升任大将军。此外曹叡还再给其加了大都督一职,并假黄钺,后两个加封具体是为了伐蜀。反观蜀汉那边,诸葛亮因为二次北伐斩了王双,紧接着又三次北伐拿了武都、阴平两郡。刘禅亦赶紧借着这两次功劳,赶紧给诸葛亮恢复了丞相之位。

伐蜀是曹真提出来的,诸葛亮一年多时间三次北伐,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总是要反击一次的了。蜀道艰难,曹操都怵,这次伐蜀要是还完全复制曹操当日的路线,难免会让魏军信心不足。好在司马懿已经得了东三郡,让魏军征蜀又多了一条线路选择。此前司马懿为南征东吴造了不少船,既然暂时不南征,那就先用在对蜀战场上。具体来说是由襄阳溯汉水而上出郧关,然后经魏兴郡进攻汉中。在曹魏的建制中,东三郡已经划给了荆州,司马懿回去后就把军队和船只先行调至魏兴郡治西城(陕西省安康市),然后按约定时间与曹真同时发动进攻。

说起来司马懿这次敢亲自领军西征,也是因为一年前孙权在称帝后,把都城从武昌迁回了建业。孙权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回去,又对荆州做了什么安排,先按下不表。不管怎么说,孙权走了都让荆州战线的压力小了许多。江夏又有文聘顶着,这让司马懿能够放心去攻蜀。真要是东吴来袭,自己收到消息顺水撤回襄阳,不会比东吴更慢。

吸取上次冬季伐吴,结果为攻夏口准备的大船连港都出不去的教训,这次伐蜀司马懿与曹真议定的攻击时间是八月。上游水浅,更需要借助上涨的水位才好水陆并进。可以说,虽然计划是曹真提的,但被牵就的是司马懿。至于谁主谁辅,倒是没有必要区分。因为二人进攻的都是汉中,都是主攻,无非是路线不一样。一如后来邓艾与钟会两路伐蜀一般。

司马懿的荆州军是水陆并进,曹真这边的关中军就只能全程陆路了。按曹真的想法,关中这边也是要多路齐进的,其中他自己亲率的主力由褒斜道进攻。曹休上次石亭之战,把真实目的和进军路线瞒得死死的,自说自话的掉到了孙权和陆逊的陷阱里,这次曹真吸取教训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具体计划上呈曹叡,然后曹叡与群臣商议,看看计划是否合理。

同为顾命大臣的陈群,对曹真拟定的攻击路线明确提出反对。在他看来,曹操第一次走相对较平坦的陈仓道伐张鲁,都已经先到武都收了当地氐人种植的豆麦充作军粮,结果还没打下阳平关粮草就难以为继了。如果走斜谷,斜谷更是艰险难走,转运粮草必然会被蜀军截抄。留更多的兵力保护后勤重地,又必然消耗人力。陈群的后一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曹操在夏侯渊被斩后亲入汉中,走的就是褒斜道,差点就被黄忠和赵云在截了粮道,最终不得不彻底放弃汉中。

在陈群看来,褒斜道是连太祖举全国之力都没走通的路,曹真怎么做也不可能超过曹操。曹叡把这个意见转达曹真以后,曹真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修改了方案,再上表说改走子午道南下。这次陈群倒是没有反对,不过还是帮助指出进军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对后勤保障做了一些建议。曹叡则以圣旨的形式,把这些意见转达给了曹真。

这是子午谷在三国战场上第一次被使用。整个子午谷由北段的“子谷”和南段的“午谷”所组成,又称“子午峪”、“子午道”。其中子谷主要借助的是长安八水中“沣水”的上游河谷。不过汉唐时期的子谷口,却是位于沣峪口之东,今秦岭野生动物园东南的子午西村。后世再逐渐转到数公里外的沣峪口进入古道。

中南段的线路,包括出口在后世亦有局部调整。后世的线路大体上可以参考现在的G国道。南段由陕西省宁陕县转而向西,直接进入汉中盆地东端的洋县。而在秦汉时期,子午谷的南段则是借助汉水左岸支流“池河”,先在现在的陕西省石泉县东南,接入“安康盆地”(月河谷地)西端,然后再西入汉中。为了控制子午谷与汉水交合的这个枢纽点,魏国在此新设了一个隶属魏兴郡的“安阳县”,时间很可能就是在这次伐蜀之时。

陈群之所以勉强认同这个计划,一是子午谷此前已经被荒废了许久,且没有用在魏蜀战场上过,从这条线路进攻有突然性;二是子午谷南口在魏国控制区对接汉水。与充当司马懿前敌指挥部的西城,分处月河谷地两端。虽说从西城到安阳,想全程水路的话,船只需要和穿行于大巴山的汉水一起绕个圈子。不过有水道相连,陈群最为曹真所担忧的补给问题就能解决了。即便攻击不利,亦可以陆路就近退入西城,不至于被蜀军切断后路。让曹真迁就司马懿的进军时间,道理也是如此。

选择这条线路,实际意味着曹真和司马懿应该先在安阳合军,然后再共同西入汉中。虽然曹真同意了这个较稳妥的方案,但如此一来就两路大军就变成了一路,蜀汉方面防御起来会更容易集中兵力。为此,曹真在出兵之时还是多路进攻。具体来说包括:子午道、褒斜道,建威所对应的祁山道三个方向(三国志曹真传误记为“武威”)。负责这三路人马的除曹真本人外,还包括张郃跟郭淮。

郭淮驻于陇右,由建威进攻武都的这一路必定是由他负责。比较有争议的是,张郃和曹真到底各负责哪一路。要是按刘禅本纪的记录,是曹真走斜谷,张郃走子午道。要是按曹真的本传记录,他自己走的是子午道。这种事情还是本人的记录会更准确,何况陈群本传中的记录,写明他对曹真兵出子午道的合理化建议,曹真“据之遂行”,都是同意了的。

曹真和司马懿二人都从东而来,诸葛亮这边布防的重点自然是在汉中郡的东端。蜀汉此时在汉中盆地位置最东的县是成固县,三出祁山后,诸葛亮预感到魏军将有报复行动,已经提前修葺了汉中盆地西端的沔阳县和东端的成固县,并将之更名为“汉城”、“乐城”。诸葛亮据此将乐城作为了自己在此战中的指挥中心。不过乐城的位置已经在平原地带,如果只在乐城布防的话,意味着要把魏军给放进来。最好的做法,是以乐城为后盾,派军封堵住进入汉中盆地的山口。

这个山口位于今陕西省洋县县城以东五公里,所依之山叫作“龙亭山”。龙亭山南依汉水,无论司马懿还是曹真想进入汉中,都得从龙亭山与汉水间经过。在蜀汉这边的记录中,这个作用与阳平关相当,位置与之东西相对的东大门,被称之为“赤阪”,在司马懿的本纪里则被称为“丹口”。“赤”与“丹”都是红色的意思,山口、水口这种险要之地则称为“阪”(坂)。

不过司马懿和曹真最终却并没有合军。八月进军虽然于苦心打造水军的司马懿来说有利,但对走山路的曹真来说,雨水实在有点多。曹真的点又有点背,出征后雨水就没停过,连着下了三十多天。无论子午道还是褒斜道,部分路段都要借助修建于崖壁上栈道。从山顶倾泄下来的洪水,把部分栈道给冲毁了。这就极大的影响了行军速度,陈群本来就对这次作战非常担心,见此情景赶紧让曹叡下旨,命曹真撤军。

曹真撤了,张郃、郭淮这两支打辅助的军队当然也都后撤,没有与蜀军接战。只是司马懿却已是箭在弦上了。虽然有水道相连,但其实司马懿这一道也不好走。穿透边缘山地进入赤阪的这段汉水峡谷被称之为“黄金峡”。特点是水流急,险滩礁石多。明代诗人王任写过篇《黄金峡赋》——九十余里黄金峡,二十四处白云滩,雷向汉中驱乱石,水从天上倒狂澜。为了这次西征,司马懿一路也是斫山开道。好在是丰水季,船只搁浅于险滩的概率相对较低。

好不好走都是相对的,相比要借助栈道的曹真,司马懿的线路还是好走的,尤其他已经先推进到了西城。这使得司马懿收到撤军命令时时,已经推进到赤坂前线。按晋书司马懿本纪的记载,他是先兵抵朐忍,拿下了蜀汉的新丰县,然后到达丹口。问题是当时新丰在关中,位于长安之东;朐忍在巴郡,位于永安之西,都不在这次进军的路上。如果晋朝的史家一定认为司马懿此战夺了蜀汉一个县,那就只能是蜀汉覆灭后,西晋自己在黄金峡北设置的“黄金县”(陕西省洋县金水镇)。与赤阪陆地交通距离约30公里,今有G5高速与国道相连。走水路的话,距离则在40公里左右。

那么司马懿到底跟诸葛亮打没有呢?应该也是没打的,大雨下个不停。曹真那边又撤了,司马懿这边再留在汉中无益。真拉锯到冬天,自己带得那些船有可能会撤不回去。何况孙权走了,不代表就不会再觊觎襄阳。司马懿若是真陷在汉中,东吴就算没想法也有想法了。

如此看来,魏国声势浩大的几路伐吴就这样无疾而终了。不光没在汉中打(最起码没大打),诸葛亮也没有北伐。这使得后世许多人认为所谓“六出祁山”应该是五次北伐,这次不应该算进去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这次蜀军真的北伐了,而且还就是从祁山出兵的。不过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复杂到诸葛亮的本传里甚至都没提。

四出祁山是胜了的,而且是场大胜。打了败仗本传不记再正常不过,打了胜仗只字不提,却不是常态。这是因为这场仗不是诸葛亮授意打的,而是魏延自做主张打的。这次魏军伐蜀,蜀汉这边不管它几路来,防区都是两块。一块是汉中;一块是武都。诸葛亮不在的话,汉中防务自是由太守魏延负责。诸葛亮自己在汉中,魏延就被调到建威去保卫武都,抵御郭淮。

为了激励魏延,诸葛亮入驻汉中时,魏延还被加封凉州刺史。从这个角度说,武都、阴平,包括郭淮这个魏国雍州刺史的属地,都是魏延的防区。这次与之一起屯军建威的,还有刘备的大舅子吴懿。吴懿在刘备称帝后,被加授了“关中都督”的官职,一直在汉中前线。当日一出祁山时,二人都是先锋的热门人选。只是没想到诸葛亮会把这么重要的位置,给了毫无临战经验的马谡。

这次魏、吴二将自领兵马前往建威,本来是个很好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结果魏军全面撤军,等于是白去了。吴懿可能会觉得这就等于完成了任务,但魏延却不这么认为。可以说,魏延是憋着一股气去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是说提了一次,而是每次出祁山都要跟诸葛亮提,诸葛亮觉得冒险就一直不给机会。

这回倒好,曹真这边倒先走子午谷南征了。魏延之所以想走子午谷,除了这条道路能直指长安以外,很大程度是因为魏国这边没防备。现在不光曹真走过了,司马懿也到子午谷南口走了一遭,不管据守南口的安阳县是在此之前就建制了的,还是因这次伐蜀而建,防御力肯定都要升级。这意味着,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正式破产。

魏延的本性就是比诸葛亮更有赌性,没了子午谷还会找别的道路试。虽然诸葛亮死后,魏延还没来得及按自己意志行事,就被杨仪给诛杀,但这次前往建威抵御郭淮,却给了他一个亲身实践的机会。正常情况下,进攻方不管是战败退兵,还是主动退兵,防守方都会有掩杀的冲动。司马懿在赤阪退兵,诸葛亮倒是没有掩杀。因为司马懿是逆水而上,进军的时候未必快,但退起来却可以很快。掩杀的话,搞不好人没追上,自己还回不来。

郭淮这边是走陆路退的,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魏延却把这次掩杀行动,变成了一次奇袭。陇右的防御中心是两个点,一个是位置渭河谷地中心的冀城;一个是冀城东面的上邽,二者一西一东都属于天水郡属地。上邽是祁山道与陇关道交接点,也是郭淮的驻地。魏延要是掩杀的话,常规做法是追着郭淮打,在天水境内决战。如果追得快,说不定能一乘势一举拿下上邽和冀城;如果对方后撤时井然有序,甚至预设好伏击圈,魏延也可能掉进去。

以过往的历史战例来说,后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更大。当然,心不要太大,占了便宜就回军,只要警惕性足够,不钻到对手精心准备的埋伏圈里,安全系数还是挺高的。然而魏延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并没有往天水方向追,而是转向西北方向,寻路去取天水隔壁的南安郡。具体来说,是由建威向西进至今天甘肃省礼县的位置上,转入西汉水右岸支流燕子河河谷。在河谷尽头翻越分水岭,接入渭水右岸支流山丹河河谷,再溯水北上进入渭河河谷。

按此路线突袭,进入渭河河谷的位置,对应现在甘肃省武山县西北的山丹镇。南安郡的郡治道县,与天水郡治冀城一样位于渭水河谷。从山丹镇西北向溯渭水而上走约40公里,就可进抵南安郡治道县(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往东65公里即可兵临位于今甘肃省甘谷县东的冀城。事实上,诸葛亮一出祁山时,主力应该就是这条线路出祁山,方完美的绕过郭淮后来据守的上邽,让由东向西逃回冀城的姜维等人,吃了一个闭门羹(同时又没有半道遇上蜀军)。

二十三年后,姜维北伐还重走了这条线路进攻南安。整个通道概括下来说,是由南北向的山丹河与东西向的燕子河所打通的,一头连着渭河河谷,一头连着祁山。在姜维北伐的记录中,魏国山丹河谷中建制有隶属南安的“董亭”,山丹河与燕子河的分水岭则被称为“石营”。鉴于后者的枢纽作用,我们可以把这条连通祁山与南安的通道称之为“石营道”。

一出祁山时,魏延作为主力将领对这条线路并不陌生,按说郭淮对此也应该有所警觉。问题是诸葛亮那次是蓄谋已久的突袭,而且是全军出击。为了打冀城一个出其不意,甚至都没有去先拿下辨。郭淮怎么也没想到,诸葛亮带着的主力还在汉中,魏延自己就能来个防守反击,绕到自己后面去。

由石营道绕到渭谷上游去,不管是想拿道还是冀城,都是风险很大的孤军深入,完全不是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然而于魏延来说,这却不能算是违背军令。曹魏这次出兵,明确是有打建威和武都这一路的。作为受命阻击的将领,在敌军败退或者撤退时,出兵追击完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至于是跟着追击,还是换条道去断对方后路,同样也是魏延的权限。

当然,如果魏延的目标真的是冀城,路程大概要多出50%,出发时间相近的话,很难比郭淮先赶到冀城,魏延的目的就是拿下南安。道位于南安郡的最西端,过了道就是陇西郡。陇西郡有个特点是羌人多,尤其是洮河以西的河首地区。一出祁山时,河首有羌人首领唐泛乘势占了枹罕。诸葛亮退兵后,原本叛魏投蜀的三个郡又都投了魏,唐泛也被郭淮领兵击破。

请注意,郭淮只是击破了唐泛而不是全歼,唐泛本人也没有被阵斩。换句话说,进驻河首的羌人大部分又退回了山地。魏延现在是刘禅任命的凉州刺史,按魏延本传的记载。魏延这次军事行动,是接受了诸葛亮“西入羌中”的任务。羌中并不是个地名,是用来泛指洮水以西的羌人居住地。只是就像刚才我们分析的那样,派魏延这样一支孤军深入敌境,并不是诸葛亮的风格。

所谓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的说法,更应该是魏延接受或者请求过一个联络羌人的战略任务,然后借这次郭淮主动撤军机会,希望出奇兵拿下南安。再引诱陇西乃至河湟羌人再次起兵反魏。魏延的这个思路和子午谷奇谋如出一辙,都是剑走偏锋,不循序渐进的走常规路线。至于说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现实点说只能以成败论英雄。成了,那就是奇功一件,英名果敢;败了,那就是轻敌冒进,善自行动。

最终魏延并没有能展开一场攻城战,而是与魏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收到魏延绕到自己后方的消息后,已经撤到渭谷的郭淮赶紧领军西入南安。与郭淮一起的,还有时任后将军的费瑶。上次张郃街亭一战,费瑶是他的副手,战后擢升为后将军并驻军陇右,调与郭淮做搭档。一边是郭淮、费瑶;一边是魏延、吴懿。从知名度和级别来说,还真是旗鼓相当。

两军接战的地方被称之为“阳谿”,字面上解释是一条叫阳溪的溪流所在的谷地。结合两军接战于南安境内的记录,以及后来姜维明确的行军路线,阳溪指的就是体量不大的山丹河。如果魏军早做准备,魏延和吴懿的处境是很危险的。毕竟是孤军深入,而且地形很容易设伏。不过被打个措手不及的其实是魏军。而魏延这边作为主动选择方,又是深入敌境,心理上早就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

狭路相逢勇者胜,既然是山谷遭遇战,那就看谁更猛。最终的结果是蜀军大获全胜,魏延还因为这场胜利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并假节。吴懿同样受到了奖赏。结果是好的,魏延又本来就是派去对战郭淮的,诸葛亮这边就算觉得魏延此战太过冒险,也没办法追究。只是不会去把此战当成自己的战绩罢了。

虽是大胜,魏延攻占南安,西联羌中的战略任务却没有完成。也就是说魏延在阳谿之战获胜后,并没有再乘胜追击,见好就收的退了回来。这样做是对的,郭淮虽然在遭遇战中落败,回城再想取胜可没那么容易。不过这个战略任务,本来就不在诸葛亮的计划中。魏延也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没必要再拿已经到手的筹码去冒险。于是四出祁山,就这样心照不宣的结束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