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一园二核三片区”的发展布局,深入挖掘县内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抓产业定位、抓项目建设、抓品牌打造、抓典型培育、抓服务提升等五举措推动全县乡村旅游新发展。全方位规划,抓产业定位。以《山丹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完成赐儿山风景区总体概念性规划、硖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和S线(李桥段)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带四园”建设规划等15个乡村旅游规划,启动编制霍城镇西坡村、陈户镇肖家园子等乡村旅游规划;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山丹县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山丹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力争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交通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至大佛寺景区旅游公路、S山丹至马场二场旅游公路,全县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座。全景式发展,抓项目建设。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四区三线”旅游融合发展格局,以点连线、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点联动发展。全县现有各类乡村旅游项目49项,占地6.41万亩,建成了一批产业休闲园、观光休闲园、特色商业街、精品景区(点)、农家乐等。东线“长城沿线—新河驿站—硖口古城”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硖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硖口历史文化体验区、长城陈列馆等,南线“焉支山—皇家马场”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甘肃窝窝自驾游露营基地、槐溪小镇、大马营果子沟、李桥高庙民俗文化产业园、霍城梦驼铃休闲产业园等乡村旅游点,西线“山丹大佛寺景区—祁店民俗文化产业园—彩虹山丹·如意花海”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龙首源生态旅游示范园、“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景观带、羊肉美食村、南滩万亩油用牡丹观光旅游基地等乡村旅游点,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正在形成。全方位宣传,抓品牌打造。立足节会节庆日,策划举办“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文化旅游艺术节、祁店冬至民俗旅游文化节、东乐二月二民俗旅游文化节、赐儿山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山丹花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长城王西瓜文化节等乡村民俗旅游文化活动,实现以活动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扩充完善山丹融媒体矩阵和文化旅游政务网站,开通“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快手和抖音账号,制作推送乡村旅游和特色美食短视频多个。邀请中新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对乡村旅游、山丹美食和大型旅游节会进行专题采访,制作播出《魅力山丹行》《追寻四坝彩陶》《五彩山丹》《如意花海》和《山丹乡村旅游》等专题片,配合拍摄《河西走廊》《扶贫第一线》《一个都不能少》等20多部影视作品、纪录片、综艺节目,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了乡村旅游宣传营销覆盖面。全产业联动,抓典型培育。紧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成立了山丹县丹礼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丹县锦绣田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丹县鑫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17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全县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专业村)、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户列入全市首批“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创建名录,建成千亩标准化戈壁农业特色观光园2个,创建历史古村1个、传统村落1个、市级旅游示范乡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专业旅游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47家。霍城镇西坡村、大马营镇中河村等7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采取“非遗+扶贫”工作模式,积极动员、招募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用山丹剪纸、烙画、刺绣、麦秆画等非遗产品展示山丹深厚的历史文化。并充分利用大型节会赛事活动的知名度,开展剪纸、烙画、麦秆画、木雕等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增添节日氛围的同时更好的扩大和拉动了旅游文化消费。全要素保障,抓服务提升。近年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宾馆饭店管理及从业人员培训班、餐饮服务行业技能大赛等,积极鼓励返乡人员创办农家乐,强化经营管理及从业人员服务理念,提升规范服务水平,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年以来,该县组织参加各类文旅技能培训班42期、技能大赛4次,参培参赛人次。同时,常态性组织旅游、食药监、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农家乐餐饮安全、价格及服务监管,进一步规范了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作者/来源:张掖日报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8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