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诗,都有故事;每一座城,都有历史。遥想两千年前,丝路万里,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向西,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也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传唱千古的诗词。顺着这些诗词的脚印,让我们回首历史,在“平平仄仄”中感受丝路的魅力与韵味。兰州“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兰州原本是黄河边上的一个码头,我们的先人在此乘着摆渡前往西域,而那些从西域各国而来的胡人、马匹以及丰富的物品也靠着摆渡来到这里。慢慢的,这里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要塞。金城北楼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诗歌赏析: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高适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诗人描写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有了更深的认识。武威唐时武威,称作凉州,经济繁荣,市井繁华,人口众多,是西部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鉴于其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唐王朝在凉州设置了河西节度使,并在河西、陇右布驻重兵,史称“猛将精兵,聚于西北,军镇守捉,烽戍相望。”许多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入边塞幕府,并驻足武威,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字里行间漾溢着诗人对武威的深厚感情。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诗歌赏析:高适年轻时曾入长安求仕,并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立功边塞,但最终无果而还。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魄之极。52岁时,高适盼到了他一生进退的第二次契机,他怀里揣着一封推荐信,到边塞武威,去投拜威震河西的河西节度使。刚来到武威,年过半百的高适好像获得了重生,精神很是振奋,但在艰苦的边塞武威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在豪情之外又多了一层悲凉,变得更加成熟和深沉起来。是啊,虽然自己如愿进入幕府,毕竟已是50多岁、两鬓染霜的老人了,功名依旧空空,前途依旧迷茫,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壮苍凉之感。因此,他便在闲暇之余,寻古探幽,找朋访友,一边欣赏着边城武威的别样景致,一边尽情品尝着武威的葡萄美酒,借此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无尽伤感。张掖说起张掖,不得不从汉武帝时说起,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素来便是西北地区的重镇,是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幽州胡马客歌(节选)李白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W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诗歌赏析: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雪寒。妇女骑在马上笑,颜面如同赤玉盘。也能翻身飞射鸟兽,也善花月醉雕鞍。锦旗旄头四放光芒,争战不息如蜂群涌攒。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位于张掖山丹县东南五十多公里处,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公元前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敦煌在多年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进出中原王朝的门户。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或出西南的阳关。大约公元前年――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就是当年的玉门关。曾几何时,一队孤独的商队,十几只骆驼就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穿过。他们从长安来,已行了千里,而等待他们的还有多少个千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赏析: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并非是汉武帝时的玉门关,而是唐朝的玉门关,距离小方盘城东退了多公里。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就是从唐朝的玉门关秘密过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1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