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河驿喝塞酒
嘉靖三十一年(年)四月的一个清晨,一队人马迎着料峭北风,行进在河西走廊蜿蜒绵亘的甘凉古道上,不远处的万里长城起起伏伏,一路相随。在他们身后,马蹄溅起的滚滚尘埃在风中肆意飞扬,遮天蔽日。
为首的官员姓陈名棐,号文冈,河南鄢陵人,其时官居刑部侍郎。作为刑部高官,陈棐在两年之前曾巡视陕右,恤刑抚边。《陈文冈先生文集》卷二十载:“粤嘉靖三十祀,皇上当五年之期,分遣秋官臣审天下狱情,时用加恤。于是臣棐受陕右之命,亦惟钦体明德,罔不敬慎。乃季秋朔入潼关,周历八郡三圉,开计死刑几三百,疏请于朝者百五十人,余檄宪臣覈减之,其戌配杖笞得减者近万人。”可见其政绩斐然。此次奉旨西行,使陈棐与甘肃结缘——四年之后,陈棐出任甘肃巡抚,度过了他为期两年的甘州岁月。
《陈文冈文集》
进士出身的陈棐出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喜诗文,工书法。和古时大多数文人官员一样,公务之暇喜欢饮酒赋诗,交友酬答。工作之便使他四处巡访,陈棐得以阅名山,题胜概,观风采俗,吟咏题刻,留下不少佳话。常年羁旅的官宦生涯,率性恣意的文人性情,使其墨迹遍布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这些情景合一、石文生辉的题词,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如今都已成为各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增色不少。
数日前,陈棐一行西渡黄河,翻越乌鞘岭,河西苍劲辽远的风光,尽现眼前。在古浪峡,一块横卧于峡谷道左、被当地人称为酸酒石的青白色巨石,引起他的强烈兴趣。陈棐本是善饮之人,美酒宁甘不酸,遂将此石更名为甘酒石,并在上面题刻“甘酒石”三个大字,又兴致盎然地作《甘酒石颂》一篇,其中写到:“酸酒石者,酸在酒也,因石而得甘。是甘者,石之功也,乃更名为甘酒石。”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越武威,至硖口。见此地南北两山相距仅十余里,走廊咽喉,形胜险要。泽索谷里更是满河乱石,两壁巉岩陡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令人叹为观止。攀上山巅向北望去,随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之外,即是虎视眈眈的蒙古俺答部落,大明帝国连年遭受其铁骑袭扰,两年之前,陈棐更是亲身经历了发生在京师近郊的的“庚戌之乱”。想及此,陈棐不禁感慨万千,慨然题写“锁控金川”四个大字,命人刻勒于崖壁之上,籍此表达江山永固、寸土不让的豪情和决心。
出了泽索谷,夜宿硖口古堡。次日天明,继续西进。
时令正是初夏,北方大地朔风劲吹、草长莺飞。陈棐一行骑行在甘凉古道上,沿途但见西北河山苍茫辽阔,边地风光气势雄浑,大明边墙蛟龙般游弋在崇山峻岭和大漠戈壁之上,横亘在远处的祁连雪峰连绵不绝,寒光闪闪……。如此寥廓雄壮气象,令来自繁盛京华的陈棐,顿时诗情勃发。他不由地在马背上朗声吟道:
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
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
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
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
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
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
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
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
辽远壮美的西北风物,心系黎民的悲悯情怀,定边守关的凌云壮志,跃然纸上。
不觉已是正午,风却渐渐猛烈起来。突然,西边的天幕下,一团浊浪正排山倒海般向他们迎面涌来,正慌乱间,浊浪已奔至眼前,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众人忙挤作一团,耳边但闻鬼哭狼嚎,四周恍若群魔乱舞。稍顷,浊浪迅疾扑向远处,众人睁开迷离的双眼面面相觑,只见云散天开,乾坤朗朗,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场河西地区春夏之季常见的沙尘暴,使他们猝不及防。
在一个叫阜昌堡的小寨子里短暂歇息之后,陈棐一行继续赶路。翻过一座野草萋萋的小山岗,新河驿,这座甘凉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就展现在他们眼前。
阜昌堡遗址
康熙间学者梁份《秦边纪略》中记述:“新河驿,古驿递也。大黄起于南边,城倚于北,堡居平衍,路可四通。”大黄即焉支山,城指长城。据传最初的新河驿建在长城脚下今新河闇门豁落处,洪武二十四年(年),指挥庄得在扩建完山丹城之后,为稳固边防,又分别加强山丹城周边的关隘和堡寨建设,以防御蒙古骑兵的侵扰。新河驿就是这一时期,自边墙跟向南迁移数里,并迁徙移民安置于此。至嘉靖年间,此处居民已达四百多户,俨然是一大堡寨了。像许多明时河西的堡寨一样,当时的新河驿是一座城高雉坚的小型城堡,城墙、雉堞、城门、池濠、箭楼、瓮城等俱全。城墙黄土夯筑,方圆二里有余。
新河驿原址
今日新河
进入新河驿,但见堡内街巷纵横,屋舍俨然。一条大街横贯东西,馆驿、兵营、庙宇、仓铺等井然有序。驻守新河驿的总兵,早就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备好了饭食,单等他们入席了。只见在一大盘香气四溢的鸡肉面卷旁边,几碟油汪汪的肥肉散发着异香,分外引人注目。原来是总兵得知朝廷要员莅临新河,特意命人于几日前去南山捕得旱獭数只,以此等野味招待客人,算是当地的最高礼遇了。
按西北待客之道,饭后自是饮酒。酒乃当地土著自酿,粗瓷大坛,不知其名。揭去封盖,但闻甘冽爽辣,劲道十足。酒入喉,酒气猛烈如河西疾风,猛冲直撞,勇往无前;酒落肚,酒味醇厚如河西高山,坦荡硬朗,刚烈倔强;酒入豪肠,爽辣滚烫如置身塞上,大漠长河,狂风炎阳……宾主杯来盏往,不觉间通体舒坦,言语中皆是豪气干云。连日来漫漫旅途的劳顿和疲惫,去国怀乡的忧思和寂寥,此刻间均烟消云散。酒酣耳热之际,宾主把酒言欢,家国情怀,离愁别绪,都尽在这一碗浊酒之中了。陈棐暗思,于此苦寒边地痛饮此等烈酒,倒也应景。于是微醺着双眼询问酒名,总兵嚅嚅道,乡间野酒,哪有什么名字……
陈棐沉吟片刻,道:“此酒产自这边塞苦寒之地,酒性正如这边塞军民一般真挚热忱、勇猛刚烈,如这边塞山川一般雄浑奇崛、山高路远,当名之为塞酒!”
好一个“塞”字!西北的大漠孤烟,丝路的驼铃驿站,边关的冷月冰霜,将士的慨然赴边,长城的逶迤蜿蜒,人世间的冷暖悲欢,江湖上的情仇恩怨,尽在其中矣……
其实,当时的陈棐怕是并不知道,河西一带虽地处偏远,但酿酒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从今日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得知,在山丹四坝滩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陶制的豆,以及高约5公分、杯径4公分的单耳彩陶杯等酒器,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晚期,山丹一带就已经有了酿酒技术。西汉时期,匈奴老上单于在击败活跃在祁连山一带的月氏部落之后,曾用月氏王的头颅作为酒杯,威震河西,可见当时河西一带的游牧民族,已有饮酒风气。西汉设河西四郡后,随着大批中原人来河西屯垦戍边,他们在带来先进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酒习俗和酿酒技术,酿酒业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在河西得到发展。至魏晋时期,河西的酿酒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从今天发掘的魏晋墓室的彩画砖上大量有关酿酒的描绘图画中,可窥知一二。唐宋时期,河西一带的饮酒活动已经蔚然成风,甚至有了专门经营酒的制造与销售的酒行,官方专设酒司统领,酒司管辖下的官酒户被称为博士。西夏至元时期,河西已出现烧酒坊及经过蒸馏之后的烧酒。至明时,河西一带的酒文化更是高度发达,尤其是沿祁连山一带出产的青稞酒,醇香浓烈,早就融入河西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魏晋墓室壁画
不觉间斜阳半落,室内众声喧哗,笑语朗朗;窗外北方呼啸,城楼上旌旗翻卷。突然,几声断续的羌管声从远处转来,呜呜咽咽,似有还无,引得一屋征人尽望乡。远离故土的将士,宦海沉浮的官员,相逢何必曾相识,纷纷投箸停杯,倚窗翘首,对着长空怅望。
陈棐乘兴登上城楼远眺。长风浩荡,寒意渐浓,万物虽已萌发,满目仍是萧瑟,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昨夜的一场雪,落在巍巍的焉支山麓上,松林间积雪皑皑。向北望去,夕光残照下的长城,连绵逶迤,横亘东西,更显无限雄壮苍凉。西风呜咽,旌旗猎猎,如簇群山深处,隐约传来几声呕哑的胡笳,断断续续……看着眼前的边地景物,想起肩负的恤刑巡边重任,陈棐轻声吟道:
停午河城卷暗沙,盘飧移自总戎家。
樽前屡出鸡尸豆,厨里先烹獭卜花。
雪后远山供塞酒,风前斜日送胡笳。
殊方尽喜天王地,恩旆何愁万里槎。
远眺焉支山
长城夕照
就让这一杯塞酒,抚慰人世间所有的悲欢吧。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且珍惜这当下的欢聚和情谊,百年朝露,莫使金樽空对月;悠悠万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天,还要继续向西,山丹,甘州,肃州……萧萧马鸣,征途迢迢。
莫问前程万水千山,但求塞酒一路相伴!
(图片来源:陈淮)
来源: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