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将一个逝去的西北乡村,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唤醒了并不久远、对新生代却很陌生的记忆。
那是一个人力、畜力劳动占主的时代,大量劳动都需要农民自己完成。
辛苦一年,一家人净收入才几千元。现在农村也在悄然生变,步入机械化、大分工时代。
卖粮
电影的最后部分,女主角去世后,马有铁把粮食卖了个干净,收购粮食的人很强势,不仅要扣水分,还要抹零头。
斤小麦扣水之后是斤,斤玉米扣水后净重斤,最终,小麦和玉米共计斤,马有铁一年的辛勤耕耘卖了元,抹去4元零头后,收入元,每斤粮食约为0.72元。
拿着收下的钱,马有铁去还了小卖部欠款,扣去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成本,马有铁一年的粮食净收入是元。
目前,我国小麦采用的是托市收购政策,去年小麦价格有所上涨,今年上涨幅度更大,目前主产区小麦为1.6元/斤左右。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标准,国标三等小麦价格为1.15元/斤,较去年上涨0.02元/斤。由于小麦价格远远高于政府托市价,所以很多农户都选择卖给粮贩。
玉米目前是市场化定价,近两年玉米价格在生猪养殖产业拉动下大幅上涨,一度超过小麦,目前集中在每斤1.4元/斤左右,仍然位于历史高位。
马有铁粮食销售价格远低于当前售价,是因为当时是年前。在电影最后有一行字,“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说明了电影故事发生的时代。
年我国小麦的国家托市收购价格为国标三等0.9元/斤,部分地区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大约为0.89-0.91元/斤。
这和马有铁粮食销售价格比较相近。
事实上,玉米和小麦作为主粮,至少10年来没怎么上涨,在有些年份只是少许波动。对于依靠卖粮的农民来说,收入也很难涨上去。
电影里,马有铁流转给张永福两亩地,租金元,每亩地租金元。后来张永福因为粮价太低,而选择给农民玉米抵租金,有一户农民还提出了异议,认为玉米市场价0.8元每斤,为什么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抵租金?张永福的儿子非常强势地怼了回去,农民无奈接受。
而像马有铁这样的村民,就根本没提出反对意见。从他卖粮被扣斤两上看,他已经习惯了卖粮环节被盘剥。粮贩占尽便宜,还说现在粮食价格太贵了,也就是个你,才帮忙给收下了。言谈间好像给了马有铁很大面子,其实马有铁作为村庄里的底层,哪里有面子可言,不过是得了便宜卖乖。同样的粮价到了张永福那里,就是卖不上价格,无法给农民租金。粮价便宜才是真实的。
地理
土地大规模流转的道路并不顺利,张永福就决定让农民自己种,特别是马有铁耕种的是小块土地,不利于机械化,还得靠人力。马有铁在结婚之前承包出去的是两亩地,但是结婚后种植面积5-6亩,可能是增加了人口家里面积有所增加了,也可能是承包了一些土地。
从电影上看,当地都是小块耕地,马有铁种植的是玉米和小麦,耕地旁边有水,这和张掖当地的地貌有关。
张掖位于我国西北,是典型的干旱气候,全年降水只有毫米,当地有很多裸露的荒山和戈壁滩,也造就闻名全国的丹霞地貌奇观。电影中,马有铁和了泥巴盖房子,屋顶也很简陋,铺的是草席,村民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建成,连围墙也是土筑,这也跟降雨少有关。
张掖有很绵长的古长城遗址,就地取材夯筑而成,古长城附近往往都是戈壁,长着稀疏的野草,连牧羊人也很难看到。
古长城往往是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张掖是牧业和农业杂处之地。马有铁找朋友借草,答应还两袋土豆,那个朋友就从事畜牧业。电影导演李睿珺的姨夫武仁林,扮演马老四的演员,要种植20亩耕地、养5头驴和70只羊。
张掖地广人稀,地貌多样,随着海拔增高,降雨量增多,形成一些优良牧场,比如闻名全国的山丹军马场,占地面积是香港的两倍。往往在牧场的某个地方,又被开垦为耕地,不过耕地颇为稀疏。
张掖多样的地貌,广阔的荒野,也吸引全国各地的商学院纷纷开展野外徒步活动,张掖也因此在某个特定群体名声大噪。
不但降雨少,积温也不高。电影中,经常出现一种燕麦草,燕麦草比较耐贫瘠,抗寒抗旱,适合在温凉地区种植,是牛马羊冬季优良的牧草。这种燕麦生存能力强,在内地很多麦子地里顽强延续,被当做野草除掉。在这里却是地里正经种植的农作物。
电影中最常出现的还是玉米和小麦,这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张掖有高耸积雪的祁连山,融水形成河流,可以提供灌溉用水,形成小块绿洲。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片段:马有铁和曹贵英坐在沙漠上吃麻花和苹果,剪影让人觉得落寞,那正是巴丹吉林沙漠。高台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
所以电影中尽管显得很荒凉,但在耕地边就有水。
时代
电影中有一处台词经常被引用,“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说了个啥?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说了个啥?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只有经常参加田间劳动,熟悉农村,才能从农作物生长中吸取生存经验和智慧,电影描述的时代,农耕耗费大量体力劳动,他们要手工种植,用畜力耕地,手工掰玉米,镰刀割麦子,给麦子打捆,在麦场里晒干,用毛驴拉碾子碾场将小麦和秸秆分离,然后用木锨利用自然风力扬场,这是一个技术活儿,手腕要轻微平稳的抖动,才能让小麦在空中均匀的接受风吹,将麦糠吹走。扬场要家中的主要男性劳动力才会操作,即使现在50多岁的一批人中,也罕有人会,在豫中平原,上世纪80年代,主要也是当时长辈操作,如今这批人已经有60-70岁了。
电影中很多劳动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马有铁盖房子,马有铁赶着毛驴拉土,马有铁编织草席,桂英用树枝编制笼子,喂鸡、喂驴,他们但凡有时间,手上都不会闲着。农村大部分物资都靠自己手工劳动。还有一些农村人闲暇时间经常会做的事情,比如用小麦粒压出不同图案。
尽管电影场景推测是年之前不久,不过马有铁劳动的场面,很像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所熟悉的河南中部上世纪80、90年代场景。当时很多人还靠耕牛犁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民开始购买拖拉机,淘汰了耕牛,再接着就使用了收割机,淘汰了镰刀,再接着就使用了联合收割机,将诸多工作环节合而为一。
在那个时代,农民收入主要靠卖粮食,给小孩上学主要靠卖鸡蛋,喂猪也是很多地方农民的主要收入。已经有人外出打工,主要是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主要是去南方打工。
电影里,马有文和马成万分别从东莞和深圳请假回来拆房子,拆老房子可以得到1.5万元补贴。后者已在南方买了房子,5年没有回家。他们也是选择南方打工。
当地机械化的时间可能比较晚,马有铁需要依赖畜力,马有铁代表了当地底层。
有能力的人都在外出务工,走向城市。马有铁的三哥要垫1万元买楼房,而这样的楼房要20多万元,这其实是城镇化的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改变
当地还有很多人靠种地致富,主要是由于张掖是全国著名的玉米制种基地,当地绿洲生态对制种有利,年张掖市玉米制种总面积万亩左右。甘州、临泽、高台被列入国家玉米制种奖补大县。
年张掖市制种企业支付制种农户的费用为元/亩左右,如果是种业公司委托当地专业制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需要支付代繁管理费元/亩,粗略估算,每亩地的制种田间生产成本在元以上。
现在当地人工也涨了上去,掰玉米的时候每天一个人工要元,去年曾达到过元的高点。因为是季节性用工,天气又热,城里人吃不了这个苦,本地人一天能掰1.2亩,城里人只能掰几分地。玉米抽雄也需要人工,一亩地要元。
在很多农村,现在形成了区域性季节性用工市场,不但可以在农村打工,因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附近县城也很容易找到工作,和此前必须到南方打工,已有很大不同。如果电影所处的时代后移,马有铁可以在附近打工赚钱,他家庭收入就会大不一样。
责编:彭勃
校对:高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