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陇原大地处处景色宜人。

省城兰州,瓦蓝碧透的天空中飘着洁白的云朵,大地葱茏的绿意,被天空的蓝色映照,兰州蓝已成为“常态蓝”。

祁连山中,雪豹、藏野驴、白唇鹿等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动物频繁现身。

玛曲草原,黄河之水波光粼粼,蜿蜒穿行,流向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甘肃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极大提高。

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天蓝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

“如今的兰州,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黄河岸边花香满径,白塔山上绿树成荫,夜幕下的中山桥游人如织……”张晓雪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经常在朋友圈晒家乡的蓝天白云,满是骄傲和自豪。

兰州市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大气污染曾是兰州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心肺之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成功摘掉了“黑帽子”,还打造出了一张“兰州蓝”的城市名片。

年12月,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初秋时节,蓝天白云下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湛蓝,芦苇吐翠,粉荷摇曳。

“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让人沉醉,每天都有市民在湿地公园跑步、散步。”市民王维宏说。

毗邻湿地公园的一处自驾营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友,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们随处可见……

年,14个地级城市及兰州新区均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自动监测,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蓝天白云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甘肃十年来治理污染的不懈努力。

——实施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办理,对20大类行业的项目纳入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一大批事关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落地见效。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十大生态产业,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2%,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更是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7%。

——全面完成首批纳入全国排放权交易市场19家发电企业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分配与清缴履约任务,共清缴配额1.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参与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万吨,累计交易额约1.98亿元;全省“十三五”碳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行业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甘肃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地绿代代接力写“传奇”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不仅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还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拱卫着青藏高原和“中华水塔”三江源。

秋日的祁连山,林海苍翠,绿草如茵……张掖市祁连山北麓的中农发山丹马场,更是水草丰美、骏马奔腾。

牧马人刘国年在这里放牧已经22年了,近几年他明显感受到草原上草越来越绿,天越来越蓝了。

“前些天,有人在鸾鸟湖下游的窟窿峡一带看到了多年不见的雪豹。我们牧马的时候,时常看到成群的祁连马鹿、青羊等。”刘国年说,生态环境变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一些多年不见的马场人回来了,职工的收入也年年增长!

中农发山丹马场董事长张日明说,几年来,马场实施重点生态项目13项,改良退化草原近27万亩,植被覆盖度已达97.6%。去年,马场取得了建场以来的最好业绩,净利润达多万元,同比增长近70%。

甘肃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按期完成阶段性整改任务。

——祁连山保护区宗矿业权通过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3种方式,全部退出并完成补偿工作;

——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关停退出的水电站完成生态恢复治理,规范运营的水电站均安装相关监测系统和设施设备,实现在线监控和预警管理;

——25个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差别化整治,全部完成整改和生态环境修复。

与此同时,建立祁连山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预警机制,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

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脚下的古浪县八步沙,大片的鲜花盛开在沙漠上,绿色的沙生植物一望无际,片片绿意将黄沙遮盖,沙漠披上“绿毯”。

曾经,这里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40多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斗争,从八步沙开始不断向沙漠深处进军,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不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具有丰富治沙经验的第二代、第三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担了更多治沙任务。通过实施项目,他们带领八步沙林场周边更多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扩大了治沙队伍,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依托重点工程,加大科技支撑,典型示范引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

如今,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已建成长达多公里、面积达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一度被风沙吞噬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全省沙化土地已形成面积在减少、沙化程度在减轻的“双减”态势。

水清一河净水送下游

金城兰州,黄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母亲河用温柔宽广的胸怀哺育了一代代金城儿女。黄河两岸,色彩斑斓的花卉随风摇曳,竞相争艳,市民徜徉花海,感受黄河之滨的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为了保护母亲河,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多种渠道、多项举措,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

监测数据显示,年兰州市实现了“两个百分之百”:黄河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同时,兰州市实现了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今年3月,17只美丽的大天鹅、2只黑鹳相继来到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客,现已有50多种鸟类、1万余只候鸟将兰州当作了栖息地。

“经过十年的治理保护,现在的黄河水更清了,两岸风景更美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及公厕等基础设施都很完备,群众在黄河边健身休闲娱乐,不仅赏心悦目,也是十分舒适便利。”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科员赵赟说。

甘肃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

近年来,甘肃秉持“不让一个排污口污水横流,不让一条河流受到污染”的原则,在全国较早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约公里;依托项目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年以来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实施污染治理项目91个;建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完成“三线一单”划定,将黄河流域甘肃范围内划定为个环境管控单元,发起成立“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与相邻4省(自治区)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力保“一河净水送下游”。

目前,甘肃省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到Ⅱ类,年,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高于沿黄省份平均水平。

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甘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甘南州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等重点工程。

如今,甘南草原重新焕发出新绿,流经甘南的黄河得到了充沛的水量补给。

在距离玛曲县城3公里处的尼玛镇“首曲驿站”,游客们在广阔的牧场上骑马奔驰、娱乐休憩,充分感受当地独特的游牧文化。

越来越多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开始从传统畜牧业悄然转型到旅游业,为保护草原、保护母亲河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从“霾天”变“蓝天”、从“荒漠”变“绿地”、从“候鸟”变“留鸟”。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绿色生态为百姓幸福加码。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征程上,甘肃步履铿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