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掖市山丹县李桥乡上寨村村委会,有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小屋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房间中央有一个火炉,再往里是沙发、茶几,靠近角落的地方摆着一个高低床和一个文件柜——这里是牛婧娥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兼卧室。
年,这个90后姑娘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西安工作的机会,考取选调生回到家乡工作;年,她被选派到上寨村挂职党总支书记助理。
上寨村有多户共人,但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多人。由于可利用的耕地少、亩产低,再加上村里产业有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牛婧娥为了发展村里的产业,壮大村集体,她了解到,村里的两个合作社共饲养了多头牛,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牛粪,牛粪是蚯蚓养殖的好饲料,于是牵头将村里的12座闲置大棚租给返乡创业的蚯蚓养殖户。一方面可将牛粪和大棚等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也能通过雇佣村里的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年,上寨村的蚯蚓养殖扩大到29座大棚,平均每座大棚的收益近2万元。此外,她还提出了“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思路,将村里的闲置大棚租给山丹润东农牧专业合作社,既可收取租金,又能使村集体获得8%的分红。
除了引进合作者和资源,牛婧娥还注重培养村内的致富能人。她为村里的一名香菇养殖户争取到了扶贫项目资金,协助其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到目前为止,种植规模已扩大到八座大棚,提高养殖户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村内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给村集体分红。
牛婧娥在香菇大棚(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牛婧娥不仅对村集体的情况了然入怀,对村民们的具体生活状况也了然于胸。村民肖自华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一边在县城打工一边照顾孩子。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不能出去打工,村委会便给他申请了二类低保,每月有近元的补助;还帮他联系了村里的致富能人张志品,为他提供工作岗位,每月能开出三四千元的工资,足够父子二人生活。村民梁忠民有肢体二级残疾,还要供养两个上大学的女儿。在牛婧娥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和妻子发展养殖业,蓄养了十几头牛,十几只羊,成为村里的脱贫光荣户。
在工作期间,牛婧娥先后获得了“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张掖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丹县年度优秀公务员”等称号,这是对她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巨大肯定,也激励着她继续前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然而,成功的背后饱含艰辛,牛婧娥在开展工作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刚到上寨村时,由于她年龄小,还是女孩子,加上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并没有完全取得村民们的信任。“我们这里的人都很淳朴,只要好好听他们讲,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很信任你。”她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走村入户,了解各家各户的具体诉求。她发现,这是一片广阔的土地,有很多发展机会,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限制,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产业发展带头人。正因如此,她想到了从村外引进合作者与培养村内自己的致富能人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牛婧娥在村民家走访(李渊婕/摄)
“光靠我一个人的努力肯定取得不了现在的成绩,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她谦虚地说。在项目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她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村里原来的文书梁祝民可谓牛婧娥的“贵人”。他对村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梁祝民向她详细介绍了各家各户的人口情况、就业情况、低保申领情况等等,使她迅速掌握了上寨村的基本信息,从而进一步开展工作。
年,牛婧娥在上寨村的服务期到期结束,但出于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与对村民的牵挂,她选择继续坚守岗位。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他们将继续发光发热。如牛婧娥所言,基层干部能让上级领导更了解群众的心声,也能把国家的好政策传递给群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或许村民在最无助的时候,能依靠的就只有我们。”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潘雪玉;指导教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