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蹇勇德李欣瑶范海瑞杨唯伟海晓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昱钧
清晨,初升的太阳将一道道金色阳光铺洒在绵绵群山之间,处处温暖而澄明。
地处祁连山中段、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上,绿浪翻滚,骏马奔腾,羊群如云。
山丹马场,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占据黑河水系和石羊河水系分界处的核心地段,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四年来,万陇原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兰州大学在祁连山中建立监测站点,长期开展科研工作。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蹊
古老马场谱写新篇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地建立马场,屯兵牧马。时光辗转,岁月流淌。如今的大马营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
夏末秋初,正是一年当中祁连山最美的时节。驱车行驶至山丹马场一场场部附近,道路两旁的车辆和游客骤然多了起来,处处是人们拍照留念的身影。过了场部,游客们纷纷骑上骏马,体验着策马奔驰的快乐。
“随着国内旅游业强劲复苏,多重利好因素让马场的文旅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今年马场已经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远远超过了前几年每年3万人次左右的接待量。”山丹马场旅游办公室主任安自爽说。
近几年,山丹马场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直接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山丹马场高铁站的开通运营,也为当地快速发展送来了一份大礼。
“山丹马场高铁站是我国首个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既有高铁营业线路上增建的客运站,不仅推动古老的山丹马场迈入高铁时代,也让兰新高铁为山丹马场带来了新的客源。”建设方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公司负责人陈兵章说。
碧草连天、大河清韵、祁连松雪、烽燧峡谷、草原骑牧……山丹马场原生态的自然景致,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已成为中农发山丹马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大马营草原上,几位英姿飒爽的牧马人正策马扬鞭,赶着马群去河边饮水。“总书记亲临马场,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我们对马场发展的信心,这几年来,马场发展可以说一年一个台阶,我们的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牧马人刘国年说。
刘国年是中农发山丹马场一场四队马产业基地队长,他在山丹马场工作已有20余年。他说:“我们现在是‘一岗双责’。在做好马匹放养、‘山丹马’保种和速力马培育等工作之外,还是这里的‘林长’‘河长’,保护祁连山的环境也是我的重要职责。”
刘国年所在的这一支牧马人团队共有28人。育马、牧马之外,他们还负责巡护河流、草原,检查草场植被覆盖度、密度,防治毒杂草、开展补植等工作。
牧马多年,脚下这片草场的每一点变化,刘国年都了然于心:“现在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草场盖度高了、杂毒草少了。在巡护途中,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岩羊、马鹿、白唇鹿等。”说话间,他翻出手机里的视频,“这是我的队友在巡护草场时拍到的狼。现在,狼、豺、猞猁等野生动物经常会和人‘不期而遇’。”
“山丹马场的底色是生态,魅力也在于生态。”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生军说。近年来,山丹马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做好做活“生态+”文章,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原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给山丹马场发展生态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山丹马场依托“大自然的馈赠”,在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区域打造以“马文化”为核心,保护性开发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业,形成了“减畜不减收”的生动局面。
管护员在祁连山中进行日常巡护工作。
巍巍祁连焕发新颜
自山丹马场一场出发,朝着祁连雪峰一路向南,很快便抵达了平羌口,再往里走,便逐渐进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从这里向南远眺,山顶上白雪皑皑,大片的原始森林连接着雪线和山脚,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相映,美不胜收。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平羌口资源管护站便坐落在山脚下,站长李奎刚是山丹马场的“马二代”。前几年,随着祁连山管理体制的变化,他也从马场转入祁连山管护中心工作。
山丹马场总面积.36万亩,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后,有.1万亩划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占总面积的52.56%,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立也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科学化管理、常态化保护的新时期。
“我们站共有4个人,平时工作分成两组,一组的主要工作是守好卡口,杜绝核心区一切人为活动,另一组是进山巡护,做好森林防火防虫害等工作。”李奎刚说。
记者跟随李奎刚沿着往日巡山的路线一路前行,一旁的高山草甸上,一只狍子正在悠闲地吃草,看到有人进山,赶忙躲进灌木丛中警觉地向外张望。
从早些年放牧为生,到如今巡山护林,李奎刚也见证了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变化。“那时候有些地方过度放牧,我们开玩笑说,草都见不到太阳,刚长出来就让牛羊吃了。这几年,这里全面禁牧,以前放牧的羊肠小道已经被植被遮盖,山里好多地方灌木丛长得特别茂密,进了山都下不去脚。”
平羌口资源管护站是祁连山管护中心所属的个资源管护站之一,这些分布在祁连山中的管护站,守护着祁连山的绿水青山,还有山中的动物“精灵”。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向阳台资源管护站管辖区域内拍摄的野生岩羊。
从张掖市区出发,沿黑河峡谷向南穿行,随着海拔不断升高,黑河两岸的山上,植被逐渐增多,大片的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错落分布在阴坡、阳坡上。
“这条路两旁的山坡上,经常能看到成群岩羊、马鹿等,前几年我们看到野生动物还很新奇,这两年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随行的祁连山管护中心工作人员郝宏杰介绍说。
“看看看,岩羊,岩羊!”说话间,记者就在正前方的山坡上看到了一群正在觅食的岩羊……
2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便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向阳台资源管护站。这里山高林密,郁郁葱葱,山谷间一条小河水流湍急,河水冲刷河床的声音,在峡谷中听着格外清晰。
向阳台资源管护站管辖的区域是祁连山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共有8名管护员,由于辖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每月他们都得依靠马驮人背的方式,带着干粮和物资进山巡护。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核心区禁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我们严把入山关口,现在我们巡山的过程中最难看到的就是人。”向阳台资源管护站管护员任正荣说。
在人迹罕至的山中,任正荣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守山、护山。
管护员们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巡山时间、路线,或骑摩托、骑马,或结伴步行。他们察看林木、动物、草场,哪片树林有病虫害、哪里有动物非正常死亡,他们都会仔细记录、及时处置。在冬季,巡山的责任更为重大,防火是第一要事,人眼、“天眼”,各种监控设备一起工作,就为护这一片山林平安。
群山密林中间,除了这些管护员之外,还有来自兰州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
年,兰州大学在寺大隆河流域林区建立了生态监测站,对祁连山生态系统典型类型的气象因子、水文要素、土壤因子及植被类型、结构以及分布格局进行长期、连续的定位观测。
每年4月到9月,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赵传燕都会带着二三十名研究生,驻扎在向阳台资源管护站进行生态监测,十多年如一日,不曾间断。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赵传燕团队的观测数据中,能够得到印证。赵传燕说,这里变化最大的还是植被的盖度,尤其是草地和灌丛的恢复,效果明显。根据他们的观测,监测区域内草地的盖度从此前的60%左右增长到如今的90%以上,灌丛的盖度也从60%提升至80%左右,灌丛高度从50厘米增长到1.5米。
祁连山生态环境在逐步恢复,祁连山的保护管理也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重点打造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逐步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监测、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祁连山信息化巡护监测体系、国家公园标识系统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祁连山已经进入了常态化智能管理的新阶段。”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廖空太说。
民乐县乐民新城。
生态搬迁绿色发展
祁连山中的可喜变化,也在向山下不断传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深刻改变着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走进张掖市民乐县乐民新城,一排排住宅楼错落有致,配套建设的文化广场、养老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民乐县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将超过4万名祁连山浅山区乡村的群众搬迁至这里,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去年,60岁的陈全国一家从民联镇搬到了乐民新城。“原来住在村里,担心两个孙子的教育问题。搬到乐民新城后,他们可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了。”
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段发生6.9级地震,紧邻的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损失严重,地震造成民乐全县3.68万户群众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灾后,民乐县编制《民乐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五年总体方案》,将10个镇受灾严重的78个村1.7万户6.9万余名群众纳入地震灾害危险区搬迁范围。“随着搬迁工作的推进,大大改善了祁连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钱雪燕介绍说,
在改善祁连山浅山区群众生活、居住条件的同时,民乐县也在不断地为祁连山“添绿”,厚植生态底色。
在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昔日的一座座荒山悄然变了模样,总面积近1万亩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已经完成栽植,大片的云杉郁郁葱葱,成为拱卫祁连山的一道绿色屏障。
民乐县林草局局长宋晔儒介绍说,民乐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总投资46.3亿元,占地面积40万亩,年—年分四期实施,主要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7.5万亩、现有林改培25.5万亩、中幼林抚育7万亩,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
张掖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融衔接,绵延公里的祁连山有多公里在张掖境内,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
近年来,张掖市持续用力拓展绿色空间、提升绿化质量、扩大“碳库”容量,丰富绿效业态,加快构建以“一屏一带一廊一城”为支撑的生态功能区。自年以来,累计完成总投资23亿元,实施大规模林草生态修复建设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4.96%,草原植被盖度达4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走出了一条筑牢绿色屏障、提升绿色质量、厚植绿色优势的实践之路。
如今,张掖市城区内抬眼见绿、处处皆景,蓝天、绿树、碧水、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行走在千里河西走廊,壮美祁连山似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南方,保护着美丽富庶的河西沃野。
山下的人们,以实际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祁连山”,守护和建设着美丽家园。
甘肃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以担当实干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在新征程上奋力绘就山川秀美现代化甘肃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