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引题今天一天还是在张掖的版图上穿行,地图显示基本是平路,还有下坡,心想这一百多公里5个小时足够了。所以,起床晚、出发晚、一路看风景,并在长城的一个烽火台瞻仰了半小时。可是,自见到雪山后,便出现逆风,骑行难度陡增。然后是20公里修路,虽然受到特别照顾,但在满是水的水泥路上骑行也似蜗牛。自然界的平衡机制又一次发挥作用了,保证我每天的用时基本一致,我欣然接受,最后也是晚7点多到临泽县城。今天的行程日期:年8月1日,星期六。(这玩的比工作都紧张,白天行百里,夜间写文章,未来一年都将没有休息日)。路线:从山丹县出发,沿国道经张掖市,到达临泽县。里程:公里,累计公里。累计经过县市:40个所见-自然篇山丹县区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今早穿越县区4公里多,见到山丹的这个城市标志,不过没搞明白,是具象的呢?还是抽象的?是一朵花呢?还是三朵花呢?山丹县境内的长城是西北区域保护最好的一段,这一段有几十米长。看到这些骆驼,我下意识看了一下我的自行车。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骆驼,但现在交通工具就太多了,经常出现在路上的是那种半挂大货车,我这种两轮的自行车,还真是略显单薄。骑着骑着突然向左边侧目,你猜怎么着?有了历史性大发现,竟然看到雪山了,赶快拍下留念,竟有点儿小兴奋。如果你看不到,那就只能怪你眼神不好了(能见度不高,仔细点还是能看到的)。这国道沿途常能看到长城遗址,但大部分墙体都已没有了,只有这一座一座的烽火台,还在暗示着他们曾经是连在一起的万里长城。这大部分烽火台都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但只是立了个牌子,事实上是很难保护的。不过像这样一个一个土球,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所以人为破坏的概率也非常低,除非有调皮捣蛋的小孩。路程中要看到一些烽火台和城墙很光滑。显然是摩擦出来的,可能就是这些胆大鬼所为。本以为长城是北京段的样子,都建在山上。但自从在靖边看到明长城,然后是定边、盐池、古浪、永昌等境内的长城,所见的都建在平地上。其实这些地方的长城完全有条件建在山上,但为什么没有呢?我想当时的统治者可能是想给这些游牧民族能有一些放羊的地儿。你在城墙那边放羊,我在城墙这边种地,咱们谁也别越过雷池一步,也可以创造条件用我的小麦换你的毛皮。嗯,历史就是这样解读出来的,你解读完了,别人信了,那说明你解读的很有说服力。那么历史事实到底是怎样?谁也不知道。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知道,原来“金张掖”真实地拥有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简直是沃野千里,河流纵横,而且每个河里都有水。这些水不是来自于降水,而是西边刚才我看到的祁连雪山水还有没见到的张掖母亲河的黑河水。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张掖竟然还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湿地公园,公园里随处可见可爱的野鸭子,估计得有个上千只。说明这里的生态保护的非常好,因为湖里有小鱼可吃,所以野鸭才多。不过,张掖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量非常少,且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如果祁连山没有了冰川,如果黑河没有水,就失去了绿色家园,这里甚至整个河西走廊都会变成茫茫沙海。这不是耸人听闻,所以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人人都可参与。所见-人文篇早上出发刚走不远,发现一个诺大的广场。不明就里的我一路望去,这是啥地方呢?建得这么好看。后来聚精往远处一看。哦,原来是山丹火车站。这火车站有点小,所以在大广场的对比下显得非常的单薄。这边的蔬菜种植业跟永昌一样,非常发达,“金张掖”不愧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基地,不过蔬菜种植的收益要远高于种粮食作物的收益。像这样产地和商超直接对接的市场,在山丹有很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能保证菜农的稳定收益,以及更有效的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种植品种。从山丹骑行60公里就到达了张掖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大牌坊。“金张掖”三个流金大字,昭示着他的辉煌。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就是这个钟鼓楼,楼的4边都有名人题字牌匾。从这些牌匾上你可以看到,张掖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曾经无限的风光,但历史都已过去。当陆权逐渐被海权所取代时,陆上贸易通道的没落已经无法避免,而今新丝路的重启,能否重塑金张掖的往日辉煌?我们拭目以待。这是张掖城内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他伫立在那儿给我们默默讲述着几百年前晋商在丝路上的叱咤风云和疆土扩张。山西会馆旁边是大佛寺,也是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巍峨的大白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藏传佛教寺庙。在张掖城内有好几所古代寺庙,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张掖自然是各个民族思想文化交融的汇集之地。这个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是当时西夏的国寺。西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曾经在西部繁荣了年,跟大宋王朝共存共荣,后来同样被蒙古大军所灭,从此消亡得了无痕迹,只留下少数的遗迹,这座大佛寺算是比较完整的遗存。所以啊,世事难料。本来今天是比较轻松的一天,从山丹到临泽基本是平路,这在西北区域是很难得的。但是,出了张掖城国道开始修路了,其中有半幅已经浇上水泥,不允许车辆通行。所有的车辆只能在没修好的那半幅图路上行走。我正费劲的在路边上骑行的时候。施工方的一个哥们儿,看我左右躲闪有些危险,便让我到另半辐骑。这挺爽,就我一个人在这已经铺好水泥的路面上。没骑几公里,有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哥们儿过来:“你怎么在这嘎达骑,这旮沓哪是你骑的地方,你下去到那边去”。我说这太高下不去,他说:“前面有口,看见没,你从那口下去”。所以我就一路上找着那些视而不见的口,一路骑到临泽县。进入宁夏之后,这一路上种植的玉米密度特别大,跟小麦似的。心想植株太近会影响收成的,现在看明白了,这大密度的种植相当于是种了一些草,当地农民会把长得低矮的植株割下来,晒干了喂牛羊,当做草料。这就是西北农民的智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看到临泽的这个标识,我遂给他起名为天使之城。还有这个醒目的牌匾,等红绿灯时,我看了半天,没看懂这4个字写的啥?文化太浅。还有这样的雕塑,难道是西夏国的遗风?到哪儿就吃哪儿的特色,给旅途增加一些乐趣。这不,在这儿还真找到了一个名头,相当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人家蒸那个饼是真不错,让美食洗净这一天的疲劳吧。亲身感受,颠覆认知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之前没有到过河西走廊,对她的了解只限于上学时候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后期电视、网络渠道所展示的信息。所以对这片区域的整体印象是,极度干旱缺水,满眼戈壁荒漠,绝对是个苦寒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得一定也非常艰辛。我们往往就这样,当你对一个事物形成了最初的印象之后,那么后期获得的信息都将会印证你当初的印象。因为人接受信息是有倾向性的,更倾向于接受能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曾经相信的。所以,形成对河西走廊这样的印象之后,就一直有上面的观点。之前去过兰州,发现过了黄河后便是黄黄的一片,没有绿色,所以对地理知识极度匮乏的我就倾向性认为甘肃省北部的区域都是这样的,这更加强化了我上边的观点。就算进入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刚开始还是持原有观点,而事实上的确是风沙滩地貌,绿色植被还是很少,只不过那里的灌溉系统比较发达,引黄河水浇灌了大片的耕地,看起来不那么荒凉。只不过那时候心里在想还要往北走,会越来越荒凉的,因为越往北降雨会越少。随着我一路北上,经过武威,河流多了起来,流量还都挺大,而且灌溉面积也逐步扩大,那金色大道两旁除了没有盖好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大面积农田。到达张掖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这里俨然如水乡泽国一般,穿城而过的黑河雨量巨大,而且还特别清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西北部沙漠边缘地带,竟然有一个面积巨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颠覆认知的同时,使我深深的不解。在这个降雨量不大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所以就开始恶补各类地理知识。张掖和武威的西边就是青藏高原,一路向北骑行,西边的高山一直如影随形,其实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山。但查资料后发现,那有祁连雪山,而这里的河流正是高原雪山融水所形成的,这就是上天赐给这片区域的最好的礼物。有了水,才有南武威、北张掖的称号;有了水,卫青、霍去病才可以在武威屯兵,抗击匈奴;有了水,张掖才能成为古丝绸之路的商旅重镇,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才有金张掖之称,所以才有作为国门打开臂膀,通商西域的历史地位。后来更有发现,武威和张掖两市曾经是甘肃农垦的重镇,这里曾经遍布众多农场,而如今这两个市是甘肃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大家注意了,是商品粮基地而不是产粮基地。商品粮基地的意义是它的粮食可以外销,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黑龙江省,中国最大的产粮省份是河南省,但黑龙江省的粮食可以贸易到其他省份,河南省的粮食大部分在省内消化了,所以武威和张掖所产的粮食不仅可以喂养区域内的人民,还可以供给其他区域的人。所以,河西走廊的这边区域,并不是苦寒之地,而是富庶之地。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颠覆自己的既有认知。果真不虚此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8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