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山一)
未识龍山面,攀條上翠微。
石松斜日影,花徑暗春暉。
响瀑九天落,孤亭一水圍。
寂寥岩洞晚,空指白雲飛。
浑源封龙山龙山,位于浑源城西南22公里,荆庄村东南,龙山主峰隔翠屏山与恒山主峰相望,海拔.8米,比恒山高多米。东晋永和年间,为高僧道安与师弟竺法汰隐居处。山上有文殊岩,山顶有萱草坡,夏天雨过气色如虹。峰峦耸翠,风景秀丽,又名秀丽岭。岭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三日之内必有雨。《水经注》中所说的“龙兑”就是指的龙山,山上有四个洞穴,四时出风。元朝初年,李治、元好问、张德辉,曾同游龙山,号称“龙山三老”。山中有刘祁、麻革等名士的题诗。
龙山虽不象恒山那样寺庙林立,但那高耸的奇峰,如黛的绝壁,幽深的流泉,芳香的百花,早春的冰雪,盛夏的云雾,深秋的红叶,无不令人陶醉。更使人难忘得是龙山的林海,整个龙山是松树世界,云松、落叶松、杄树、柏树及白桦等,把龙山从下到上装饰得象翡翠一样,郁郁密林,神密莫测,随山峦起伏,绿浪翻滚,任山风习习,松涛阵阵,是僻署消夏的理想游憩之处。同时有赤狐、草兔、山鸡、狍子等动物,游人野营狩猎,乐在其中。尤其是到了冬天,白雪皑皑,冰雕玉砌,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因此,“龙山霁雪”被称为“神川八景”之一。
龙山自然保护区面积6687平方公里。龙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也是恒山国营林场的范围,有国有山林亩,为第三纪残留天然林。经过50年的发展,新造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亩,改造迹地更新林亩,共计10.5万亩。树种以常绿针叶油松、落叶松、白杄、云衫为主,白桦、山杨为辅。
森林景观的主要特征是针叶林与阔叶林互倚,常绿树与落叶树并存,白桦季相丰富。林下有次生灌丛和各种草本植物,组成高(乔)中(灌)短(草)的绿色盛装。
(登龙山二)
云破天初晓,曳筇凌薄过。
虚岩隐黄瓦,泣露打青萝。
鼠窜松风响,雉鸣涧水和。
氤氲仙梵处,又起换鹅歌。
浑源封龙山登龙山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路:从浑源县城西南行10公里,便抵龙山脚下的荆庄村。从荆庄到龙山顶长达10余公里,初游者若无人指引,难以找到路径。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一会儿盘谷,一会儿攀峰,一谷又一谷,一峰又一峰,几经盘旋,才能到达峰顶。尤其是在临上峰顶时,有一段十分陡险的石径,名南天门,人上时须得两手拽萝攀石,匍匐缓上。沿路景观有十八盘、南天门、萱草坡、舍身崖、文殊岩等。一条是东北路:经李峪、玉泉寺有小路可达峰顶。现在还有一条林海公路:经悬空寺、大磁窑、龙盆峪、柴木岭关帝庙可直达大云寺。
在龙山顶峰上,有一个林木茂密的山洼,人称寺洼,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大云寺(上寺),坐坎向离,背依龙山峰巅,面对雄狮岭。寺始建于北魏,正因为面对雄狮岭,自古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刹,琳宫错落,规模宏大,占尽龙山风光。民间有语:“龙山寺庙七十二,尽在林涛云海间。”
据说在清初,大云寺在重修文殊殿时,将宝殿建筑得十分宏伟,皇帝知道后,认为是图谋不轨,下旨派官兵将大云寺焚毁。寺内的和尚得到消息后,连夜南逃到五台山。故此,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毁了龙山,才显了五台。尽管这个说法有点对龙山的夸张,但也从中说明昔日的龙山寺庙,曾是一座重要的古建筑群。年始,当地信士对大云寺上寺进行修复,已修复起文殊殿、大雄宝殿、老母殿、五福佛殿、云龙宫、万仙堂等。其文殊殿面宽5间(18米),进深3间(8米),四面出廊,斗栱俏丽,庄严恢宏,势压群峰。
(登龙山三)
十里凌云路,好风恣意吹。
绕山丹木艳,环水紫罗垂。
鸟啭隔岩入,岚浮合雨披。
半心亭一望,溪谷似娥眉。
浑源封龙山大云寺下寺位于龙山脚下的荆庄村,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面宽三间,庄重古朴,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末元初时,元好问、李冶、张德辉三人曾登游龙山,号为“龙山三老”。元好问作了长达72句的“游龙山”诗,对龙山作了尽情的讴歌。
大云寺东侧的玉泉沟里,还有一座玉泉寺,亦始建于北魏。寺旁泉水叮咚,花木芬芳,是避暑的好地方。“玉泉寒溜”还被列为浑源古八景之一。玉泉寺旁,有归潜堂遗址,是金末浑源名士刘祁的隐居之所。刘祁的家庭在金代堪称“进士之家”,一门三代八进士,其曾祖父刘撝为金代首科状元,祖父刘汲天德三年进士,父刘从益大安元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金亡后,刘祁由南京(今开封)北归故里,隐居龙山,潜心撰写出不朽名著《归潜志》,凡14卷,与元好问的《壬辰杂编》成为修金史的重要依据,是研究金代历史的珍贵著作。
浑源封龙山部分资料来自父亲之《龙山大云寺》
图文原创: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