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了小舅子的婚事,我这当姐夫的可给累坏了,累归累,你还得操心,老婆子有交代:这几天,你那些手里的活都停一停,把心操在军娃婚事上。
5号一大早,爱人、孩子和我就从县城赶到岳父家里,做计划,采购东西。6号中午2.00开始,客人分开两拨,酒席摆了30多桌,客人来了多人。
因我岳父系甘肃山丹人,又是村里的村主任,酒席就设在自家院里。新疆的家院不象老家的院落小,那每户人家少说也有个半亩地,我那岳父家我看差不多有一亩地了。
我的任务就是招呼客人兼摄像,可惜数码相机坏了,只有摄影磁带,所以没法传几张照片上来,甚是遗憾啊。不过,这次最让我高兴的是岳父从石油基地上请来了一帮陕西、甘肃人组成的秦腔自乐班。
自乐班这个名词我想大概只有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才会被理解吧。顾名思义就是自得其乐的组班,秦腔自乐班就是几个人组成的自唱自拉自弹自乐的秦剧演唱班了。
看过贾平凹散文《秦腔》一文的人都知道,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歧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西安以东为东府,这秦腔就是源于西府。
在这片黄褐色的土地上,在这八百里的平原大地上,强劲而粗矿的西北之风赋予了这一片袄土坚韧、彪捍、淳朴、勤劳、善良而勇敢的民风习俗;黄河的乳汁哺育了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至死不渝的乡土情怀。
他们的性格如同“西凤”白酒般的干烈醇厚;如同长线辣椒一样彪捍勇猛;又似羊肉泡馍般的香郁回味。现在的年轻一代有可能对秦腔的爱好有所减弱,但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绝对是忘不了这一传统文化的。那时候,不管男女老少都以会唱秦腔为能事,也不管你是田间地头,还是在下晌纳凉,你都听到那浑厚而有力的秦腔吼。
小舅子结婚,我正好摄影,呵呵,咱也是秦腔迷,只不过咱那两句半登不上台面,喜欢听,尤其是《金沙滩》中哭七郎一段,那“慢板”唱的人心都揪在一起了,恨只恨那潘人美按兵不动,苦苦的害了那杨家七郎。再说那“快板”,如《三对面》。唱起来似乎象炸药爆炸一样,台词进逼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一问一答,一驳一反,加上鼓点如雨急促,感觉让人热血沸腾,心跳加快,更觉痛快淋漓啊。
每遇此时,我便也应了那唱戏之人的调调哼将起来,连同自己的声音也一并录了进去。休息间隙,一老乡得知我也乃老陕人,问过年龄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拽到场地中央,要我唱一段,我顾做谦虚地推委了一下,就来了一段《周仁回府》中第四场--悔路:
......
嫂嫂不到严府去
十个周仁难活一
嫂嫂若到严府去
身入虎口怎脱离
能不负哥哥托嫂意
我周仁才算是奇男子
猛然一计从心起
以李代桃杀严贼
......
哗拉拉,一片掌声哦。三、四百人的掌声,喊声,叫声都一起来,这场面也够大了。这一口气唱下来,我都感觉有些气喘,幸亏好几个人又是拿毛巾,又是端茶水的,我连喝了两大杯茶水。连老丈人也笑呵呵地说:“嘿嘿,吃出没看出,这女婿还会唱秦腔,今天他可是出了风头了”。朋友们更是起哄的不得了,怂恿着让我再来一段,那几个自乐班的老人也赞不绝口的夸我。我赶忙自谦道:“我那里能和你们比哦,我这也就是陕西人说那话,叫乱弹摸”。以至于回到家老婆把我看了个四周八扎,那目光和笑容里包含的幸福和感激连傻瓜也看得出来......
说到秦腔,我要说,在咱中国的曲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秦腔是最古老,历史最悠久。但为啥秦腔就冲不出西北呢?我分析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腔的唱腔有些特殊。特殊在既要有浑厚的气流和底蕴还要有发音的技巧在里面。一般的人有气流但无技巧,发出的音自己掌握不好,成了干喊;有的懂得技巧但底气不足难以达到效果。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秦腔那粗矿豪放和痛快淋漓的情感韵律来。
二是地理位置的缘故。自从公元年唐朝灭亡至今约有年,在这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有了很大的迁移,自然而然地秦腔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愈加被人遗忘,以至于演变成偏安一隅,只在西北几个省有发展和交流传唱。
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精粹都在与时俱进,不光是秦腔的发展受阻,其他诸如京、豫、黄梅、越、二簧、四川高腔等都受到影响。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对国粹感兴趣的,只会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了。
那么,为什么秦腔没有消亡呢?这要从秦人的历史性格说起。在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厚重浓郁的黄河文化和粗旷豪放的西北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树阴下或场院里,把一天的欢乐忧愁需要尽情的抛洒。而大声的呐喊为他们提供了最美丽的音乐,也能最突出地表现他们心中的喜乐哀愁。黄土地为他们打上雄厚的重低音,使得这里的民风别于异地。
他们的勤劳、善良、朴实、直爽和豪放就想秦俑里那些几千年来彪悍的武士一样亘古未变。所以,你如果了解了这些,你就不会奇怪当年六合连纵而败于秦人的原因;你就不会惊诧于秦人战场上那种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你就不会对那句“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愣娃咚咚呛”的歌谣感到可笑。
只要秦人的这种地域个性存在,那么秦腔的历史就不会中断,只要秦人血脉中那种直爽豪放和勇敢顽强的作风得到遗传,那么他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会吟唱秦腔。总之,只要秦人的心中有着黄土地的根结,那么秦腔就一定会流传广远,永不消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