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张掖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落实、高效率推进,帮助群众算好搬迁“安全帐”“经济账”“生态账”“长远账”,确保广大搬迁群众——
“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往穿梭,工人们在紧张作业……6月15日,记者随张掖市二季度县域经济观摩团在民乐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城区项目崇文嘉苑小区看到,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该项目总投资4.48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3平方米,共有套房屋安置。
6月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该县举行了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进一步打响了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的“发令枪”,也标志着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驶入快车道。
这次搬迁工作缘何而来?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6.9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工作组和应急管理部专家经勘查现场,得出“此次地震震中在青海门源,灾害在甘肃张掖,张掖灾情最严重”的客观结论。随后,我市对震后次生灾害、灾情险情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统计,并编制了相关工作方案,采取避险搬迁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威胁和发展受限问题。
然而对于许多群众来说,提及“搬迁”,他们总觉得“不熟悉”“不踏实”“还是老家好”。面对我市5年户、人、约占全省年度搬迁总户数40%的艰巨任务,搬迁工作要怎么做才能让群众真正了解实情,“心甘情愿”而“搬”之?
张掖市通过坚持“尊重、适应、引导、改进”群众工作四部曲,帮助群众算好生命财产“安全账”、避险搬迁“经济账”、人居环境“生态账”、生产生活“长远账”,变干部动员宣传为搬迁户主动“现身说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至目前,签订搬迁安置补偿协议户,拆迁户。
这户拆迁群众中,就包括民乐县六坝镇海潮坝村村民钟灵孝与村上另外94户村民。前不久,他们搬进了民乐县乐民新城,窗明几净的楼房、通达便利的交通、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无不与过去的老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活了半辈子了,没想到如今能搬迁上这么好的房子,交通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我家老婆子还在物业上找到了工作,家里几亩地的菜长势也好得很!这个搬迁政策是真真好啊!”钟灵孝告诉记者。
同样对搬迁到“新家”交口称赞的,还有山丹县清泉镇永宁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上的村民们。6月15日,记者在该安置点看到,一幢幢整齐、崭新,清一色“白墙、灰瓦”的生态宜居房坐落有序、层次分明,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一派新农村新气象。搬迁至此的静安村村民赵明详正在和施工队一起忙碌地装修着新家,“原先的老房子太破旧了,拆了后政府还给补贴了一万元,新房子平方米,还是两层小别墅,我们一家五口再也不用挤在过去的小平房了!”赵明详告诉记者,争取月底装修完后,带家人早日搬进新房。
面对平坦宽阔的地势和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优势,搬迁群众最初的顾虑都逐一打消。如今,搬迁群众搬迁后的“新家”,都已成为他们的心安之所。
实际上,之所以感受到“心安”,因为我市避险搬迁并非“一搬了之”,在组织搬迁的同时,我市还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安置群众。为此,我市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先行,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进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安置区域,选址主要向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中心村和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同时,尽量依托现有基础设施,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选用存量建设用地,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确保守牢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同时,按照“功能合理、宜居宜业”“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配套建设与安置规模相匹配的水、电、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对规划安置点周边统筹安排布局学校、医院、市场、商业网点以及社区服务等必要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宜居社区,为搬迁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助推搬迁项目加快实施,我市还开辟了“一条龙”全程审批绿色通道,对搬迁安置点建设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项目审批手续实行容缺受理,报批流程实行优先办理,进一步精简报批材料,落实专人负责,实行限时办结,有力助推了搬迁项目实施进度。目前,全市共落实搬迁安置点47个,其中已有安置点31个,开工建设安置点14个。(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静文段新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80.html